loading...
资深新闻工作者。90年代任驻英国记者,专职采访香港政权交接新闻。回港后长年从事国际、两岸新闻的报道和时事分析。
本栏月中就台海局势的根本变化一连发表了两篇文章,在之后的这段时间,大陆对台政策果然展示出深刻的调整,其中最为引发关注的,就是北京宣示了中国台湾海峡既不是国际水域,更不是公海。这说明历经美国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及拜登四任总统的“一个中国空心化”进程,并伴随着岛内所谓“谋独”情势的持续高涨,中国大陆终于也开始大幅度改变出牌手法。
北京强调台海不是国际水域,图为美军舰只以往穿越海峡。(美军太平洋舰队图片)
回顾当代意义上的台海中线,在1949年以后是两岸处于内战状态,在军事对峙下形成;而至1980年代以来则是出于两岸关系改善,以和平统一为基础展开协商对话而得以维持。在双方关系改善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情感,台海中线的存在事实上象征了两岸讨论未来以何种形式统一而预留的广泛空间。
台海中线洐生灰色地带
但是,两岸关系不仅在蔡英文时代已经急速冷却,最近就连国民党的党主席,也发表了“亲美不亲中”的立场,这就必然令北京意识到,台海中线的存在非但不能促统,反而洐生出一条灰色地带,亦即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日前所指出的“中国主权安全问题”。具体而言,就是美国已经“约定成俗”,把台海视为“国际海域”,而岛内绿营亦为之呼应,支持美方在台海享有“公海自由”。
归纳汪文斌的响应,北京对有关“中国主权安全问题”,作了至少三个方面的论述:一、针对中国宪制框架:“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对中国台湾海峡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二、针对联合国及国内法框架:“中国台湾海峡最窄处约70海里,最宽处约220海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国国内法,中国台湾海峡水域由两岸的海岸向海峡中心线延伸,依次为中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
汪文斌罗列对台海“主权管辖”理据。(数据图片)
以及三、针对美国对台海的“自由航行”说法:“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声称中国台湾海峡是国际水域。”“国际海洋法上根本没有国际水域一说,有关国家声称中国台湾海峡是国际水域,意在为其操纵涉台问题、威胁中国主权安全制造借口,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主权管辖”需常态化执法
以“主权管辖”来取代“政治对话”并非没有先例,如十年前日本政府将钓鱼岛(日称尖阁群岛)收归“国有”,就换来了中国大陆在钓岛海域的常态化海警巡逻,并维持至今。在台海实施“主权管辖”,就意味着北京需具备相应的常态化行政手段与执法能力,例如要求外国军舰在通行前报备,并在必要时实施禁航。
中国已对钓鱼岛展开常态化海警巡航(数据图片)
是以,中国大陆有没有能力控管美国及盟友舰只、飞机在台海“自由航行”,就成为其“主权管辖”实力的重要指标。这同样也会给拜登政府带来不容低估的挑战和压力,如果陆方要求外国军舰通行前报备,美方如就范,即等同接受北京主权管辖,所谓“武力护台”不攻自破。但若拒绝,美军舰只又是否准备在台海与解放军爆发一场“狭路相逢”的战斗?
陆美台海比拼实力决心
回顾拜登执政以来,陆方已多次就“核心利益”强硬表态,例如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去年初在阿拉斯加会谈上的开场白:“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20年前、30年前你们就没有这个地位”。
中国福建号国产航母近日下水。(互联网)
30年前正好对应了1990年代爆发的台海危机,并在1996年以两个美军航母舰队穿越台海而进入最为风高浪急的时刻。而在刚结束的香格里拉对话期间,中国大陆防长魏凤和再次警告:“如果有人胆敢把中国台湾分裂出去,我们一定会不惜一战、不惜代价。”
正如本栏前文所述,虽然美方正在把台岛预设为一个未来的“城市巷战”战场,而陆方军事力量的部署,却是紧紧盯住美军,提醒美方不得心存操控“代理人战争”的幻想。台海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也许会因此成为陆美双方比拼决心与实力的地方。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