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10-14 10:30:32
作为最早从事国内证券市场研究的人士之一,在业内颇具影响力。
导读:
近年来,世界形势变得愈加复杂,全球经济放缓,疫情的发生和持续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畅。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趋势?中国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要如何应对呢?
“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请到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先生,为同学们分析2022年全球经济局势、中国经济新特征与投资机会,以下内容根据本期讲座整理。
现今,全球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日趋复杂,我们正遇到一个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人类在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之后,很多问题在累积,世界的历史就是由和平的历史与战争的历史构成。战争时间越长,世界改变得越多;和平时间越长,世界固化得越深。
存量经济主导时代,经济增速放缓
2017年,中国经济便已进入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在增量经济时代,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同样的增量会得到更高的增长率,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GDP占全球的份额只有2%,从2%提高到4%用了很短的时间。到了经济体量足够大的时候,增量对存量的影响降低了,经济增速就会放缓,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特征。这在全球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K型经济,K的向上一斜是机会、代表成长,K的向下一斜是风险、衰退和老化。
当然,如今的经济放缓也不仅仅是由于经济体量的改变。受疫情影响,人口流动性在减弱,物流受阻,资金流也在减少。银行资金贷不出去,居民更倾向于储蓄和提前还贷。即使M2超过12%,与经济增速的剪刀差加大。不过,无论是疫情,还是俄乌战争,都是影响经济的中短期因素。长期来看,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口的持续老龄化。2021年,我们迈入深度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4%)社会,预计只需要8年的时间,中国便会进入到超级老龄化(超过20%)时代。
虽然面临着经济减速的压力,但是中国还是有很强的竞争力。我国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充满进取心的文化传统始终激励着我们,拼搏奋斗精神也很大程度体现在体育赛场。
二战胜利至今,社会分化加剧
1945年二战结束至今,全球拥有了77载和平时期,社会的各种分化也在日益加剧。想要理解现今经济,就需理解这些年正在进行中的各种分化。
1、人口的分化
不少人在过去、乃至现在仍然认为,我们房地产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因为中国的城镇化率相较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故房地产会继续繁荣。而我认为中国以农业人口迁移为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了。农村人口往城里转移,这是真正的城市化;行政区域由农村变更为市区的变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和西方国家进行比较。
那么,为什么我们城市化率水平开始放缓了呢?因为我们未富先老,过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现在正在经历的,主要是大城市化,而不是城市化。大城市化方兴未艾,人口在横向流动,不是农村到城市,而是城市到城市,是中小城市往大城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二线省会城市人口也在净流入,新一线城市人口也在净流入,整个人口是从中小城市往大城市流。
2、经济的分化
根据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口集中度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经济集中度的提高。目前来看,中国的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增长集有两个,一个长三角,一个珠三角,这两个区域是创造中国大部分GDP的地方,其他地方可能都会慢慢衰退。再过20年以后,第二次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会依次迈向预期寿命的平均线,预计2032年以后中国人口每隔5年内会减少1个亿左右。到那时,中国社会人口格局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巨变。
3、产业的分化
国内资本都倾向于挑选全新赛道,并为此掘地三尺,往往一个赛道还没有形成盈利模式,股价却已经炒到天上去了。股市的提前量被打得越来越早,但新陈代谢的大趋势肯定是成立的,新的产业崛起,传统产业衰退,所以产业也在不断分化。行业内也是同理,各产业内巨头集中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也在由散户市场转向机构市场,所以分化是个大趋势。
4、居民收入的分化
为什么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负增长的?这还是跟我们居民收入结构有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和平持续的必然结果,即使游戏规则是公平公正的,大家的起点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面,最终的结果还是分化且差距不断扩大,这个叫帕累托分布。二战到现在以来,全球财富游戏的规则也不公平、不透明,更何况大家起跑线也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全球性的问题,全社会的问题。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曾说过,由于资本的回报率高于薪资的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扩大,这可以解释消费比较弱的原因,因为消费的主力是中低社会阶层,但是社会大部分的财富被10%的人所拥有,或者1%的人所拥有。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机会,所以“躺平”便会成为普遍情况。疫情更是将缩小收入差距的难度加大,这一现象就是阶级固化。中国代际传承的弹性偏大,基尼系数虽然有回落,但也不低,这是我们需要面对和优化的。而这些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偏低的原因。
困难重重,全球经济步入下行
1、世界经济发展至今,当下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跑者。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场接力赛,不同国家交替着引领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
1)美国是第一棒,借着此前积累的工业基础和战争中的资本积累领跑全球。
2)80年代后日本是第二棒,大量的海外投资,大量的出口,导致美国想方设法打压日本,以稳固自身老大地位。
3)90年代开始中国接过了第三棒,从90年代初的大量引进外资,到2000年以后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到后来的房地产大开发。
然而到如今2022年,中国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房地产步入下行周期后,投资拉动的模式很难再发扬光大。没有国家接棒了,印度显然不能担当重任,因为经济体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而且制造业偏弱。这就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大问题。二战结束之后,全球人口数量从26亿提高到现在的80亿,翻了两倍多,地球上从未发生过人类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未变得那么尖锐,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病毒在已经被灭绝的生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上,人类成为诸多病毒的新宿主。病毒的广泛传播给现有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了一系列麻烦。
2、国与国之间冲突增加,国际关系暗流涌动。
以前,西方世界维持高福利,无非依赖资源出口型国家如俄罗斯,提供原油、天然气,中国提供廉价的商品,美国提供廉价国防,欧洲人可以相安无事,维持高福利。现在格局不一样了,俄罗斯不给欧洲提供天然气和原油了;中国愿意继续提供便宜商品,但美国却希望“去中国化”,“去中国化”必然带来成本上升,进而导致通胀。再加上疫情使得供应链、产业链受阻,各种矛盾出现。
因此,从原本的互补到竞争是必然的,各种积蓄已久的问题阻碍着经济的增长。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就国内而言我们面临人口老龄化压力,从国际而言,超级老龄化下的欧盟问题更大,美国也存在诸多问题,期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然而改革的成本是很大的,所以靠举债来维持成为主流举措,代价就是全球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重,矛盾越来越大,却无法解决。过去的不平衡往往通过战争推倒重来,但如今进入核武器时代,大国间发生战争一定是两败俱伤,故概率不大。久而久之,战争的方式就变成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所以,我认为这一轮的通胀还没结束,虽然美国的通胀有所见底,有所回落,但是到了冬季,欧洲的原油库存下降,必然会带来新一轮上涨。如此往复,各类成本急剧上升。如今虽然美国加息,导致人民币贬值,但人民币汇率相较其他货币还是相对坚挺的。
因此,从原本的互补到竞争是必然的,各种积蓄已久的问题阻碍着经济的增长。
世界开始动荡,且动荡会越来越剧烈。我们可能要跟病毒共处、要跟战争共处,要跟通胀共处,要跟社会关系的紧张共处。世界局势的严峻性不容忽略,全球进入到比烂的时代。如今的我们,可能早已习惯于和平,习惯于岁月静好,习惯于人口不断地增加。但是,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许多场景我们没有见识过,比如没有见识过房价全线大跌,没有见识过总人口数量降低,故看待问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面对如今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树立起危机意识。
身处经济转型路口,中国制造需挑大梁
如今许多风险并未凸显,原因是许多风险的出现往往存在时滞。以房地产为例,美国上一轮房地产牛市中,房价下跌是在2006年,2008年发生次贷危机,而美国建筑业周期的峰值是在2002年,存在一个五年的时滞。研究经济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你关注的指标是领先指标还是滞后指标。我做过一个计算,我国基建投资的总额加房地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17年就已经出现下行了;城市化率乘以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2017年出现了拐点。那为什么2017年及之后房价还涨那么多呢?因为它有一个滞后效应,不是说一旦出现拐点马上就下来了,房地产的回落往往伴随着人口结构的长周期。由此,你可以发现和判断这一行业的大趋势。
关于制造业层面,虽然目前大家对制造业的看法十分悲观,但制造业大的趋势还是好的。我认为,中国制造的地位不会被撼动,纵使印度、越南、印尼在崛起,中国制造业面临部分产业转移,但全球三大产业链——美国产业链、德国产业链和中国产业链中,中国产业链的规模最大。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虽然房地产的下行必然会带来经济的下行,但也不用太悲观,首先是中国的土地是管控的,其次是中国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并不多。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现状的问题,制造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现金流普遍出现问题,整体市场需求在萎缩。
在内部,中国制造业的问题还是在于需求端,我们需要面对如何扩大消费这一难题。前几年我写过文章提出,我们有十亿人没坐过飞机,有6亿人没用过抽水式马桶。前些年我们通过大量出口的方式消化了这些产能,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出口十分依赖外需。如今伴随着全球经济回落,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困局。同样的,如果中国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关系出现裂痕甚至破裂,将对我们出口的打击更大。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2008-2021年我国GDP的占比当中,投资贡献占44%,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为什么中国经济这么依赖于投资呢?首先一点,国人偏好储蓄,第二,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决定的。在西方,调节往往依赖无形之手,更多依赖于市场。而我们则更多依赖于政策,尤其是逆周期政策。未来,中国要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便在于消费,而不是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中小企业困难重重,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资金以及市场层面还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在资金层面,政策上银行宜对不良率提高容忍度,要给中小企业更多贷款,但现实情况多是银行的婉拒;在企业互助层面,国家政策上大企业要帮助中小企业,但企业都存在着利益关系,在操作层面也很难实现。
从全球来讲中小企业占比极高,特专精新的也是不少。一大批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做着“隐形冠军”,甚至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是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中小企业并不意味着能力小,只要给予合适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还是能堪重任的。考虑到中小企业对国家发展的各方面能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一类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环境巨变,投资方向需做调整
在种种因素影响下,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更多是审视投资方向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这个世界没有一劳永逸的商业模式能够持续下去,变化是必然。
在政府投资层面,从目前大趋势来讲,投资集中于房地产的现象要开始改变,目前主要是靠基建投资拉动来弥补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但这很难持续。需要进一步加大民间投资的比例。
与此同时,居民的资产配置也需要重新审视。目前来看,市中心跟郊区的房价差过小,未来价差的扩大是必然。与此同时,城市核心区住房的价格却并不会有较大波动。至于房地产在中国居民资产当中总体的配置比例,在未来应该要进一步下降。当然这个过程不会那么快,现在居民受信心与环境影响,投资意愿普遍较弱,面临资产负债表的收缩趋势,但未来经过调整之后,大家心态定会走稳,届时资产配置情况就需要相应调整。即增加金融资产配置比例,降低房地产的配置比例,增加海外资产的配置比例。
转载自李迅雷微信公众号。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