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温天纳为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现任投资银行高层,为中国高校联金融协会创会副主席、香港证券专业学会委员会成员及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荣誉讲座教授及交银国际创始董事总经理,在过去20年当中在内地和香港曾获多项券商和投行界的奖项。
早前中美双方谈判并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部分加征关税被取消或暂缓,对外释出关系降温的讯号。尽管短期气氛有所改善,但这并不代表中美双方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化解,关税只是中美长期博弈中的一环,仍需审慎看待未来走势。
初步影响:市场气氛改善但信心有限
此轮措施对金融市场与企业信心有短暂提振作用。部分进口品项成本下降,对中美进出口企业构成一定纾压,尤其是消费性产品与农业、电子零件等产业。不过企业多半持观望态度,并未出现明显投资或订单回升,反映市场对政策稳定性的疑虑仍高。
影响走势的三大关键变数
第一变数为美国内政与经济压力:
美国内部经济放缓,民众对通膨与生活成本敏感度升高。企业界也表达对贸易不确定性的担忧,这促使美方在选举或经济压力下,调整对中立场的可能性升高。但另一方面,美国两党对中国的强硬共识,也可能限制政策弹性。
第二变数为中国的供应链韧性与政策策略:
中国透过深化内需、出口多元化以及推动科技自主,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也保留若干反制工具(如稀土、非关税限制),作为谈判筹码。未来中国是否持续强化这类策略,将直接影响谈判筹码的对等程度。
第三变数为科技与制度性矛盾:
关税表面上关乎贸易,实则深层涉及科技、安全与制度竞争。美方对中科技输出限制与审查制度未见放松,中方也持续强调核心技术国产化。此类非关税手段可能在短期内取代传统关税,成为未来摩擦的主要形式。
地缘与多边层面的再平衡
在环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中美之外的第三国也正成为压力与机会交织的场域。美方可能寻求与欧盟、日韩建立更一致的对中贸易立场,而中方则强化与东协、非洲与中东等市场的合作。多边机构的角色也可能重新被评估,例如RCEP的战略地位逐渐上升。
未来三种可能情境
首先为基准情境,双方保持不稳定和平,关税有调整但不完全取消,依谈判进展滚动调整。
其次为乐观情境,若双方都有压力推进谈判,更多关税可能在半年内取消,市场信心回升。
第三为悲观情境,如遇地缘政治突发事件或选举因素干扰,贸易摩擦恐再升温,并蔓延至新领域。
博弈长期化,企业应预作调整
不能忽略中美经贸摩擦将进入“暂缓不解决”的新阶段。对企业而言,重点不在于一次谈判结果,而是长期不确定性与制度风险的管理。供应链弹性、多市场布局与政策风险意识,将成为未来经营的必要条件。对整体市场参与者而言,估计需要从以往单纯关税视角,转向全面理解中美竞争的复合结构。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