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發展道路接近 擺脫美英模式 為什麼要學習德國金融模式?張曉樸開宗明義指出,原因有四:一、中德兩國經濟發展道路比較接近,例如金融體系皆由銀行主導,國有金融機構比重高,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出口導向特徵明顯,實行大陸法系等;二、德國較好地處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製造業佔GDP逾20%,金融業僅佔3.7%;三、德國長期保持金融穩定,二戰以來幾乎沒有金融危機,包括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及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期間;四、中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對金融體系的適應性、普惠性和競爭力有更高要求,不可再一味借鑑美英金融模式。 德國金融模式到底是什麼?這是該書嘗試解答的問題,當然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據作者介紹,德國金融的特色包括:一、重視秩序感,大部分銀行都要嚴格遵循區域經營原則,不能跨區經營或併購,如此「畫地為牢」雖受到不少批評,但有助保護中小銀行,避免過度競爭,維護德國銀行體系的多樣性;二、三支柱框架(商業銀行、國有銀行和信用社)並存,後兩者仍屬市場主流,維持銀行體系的公共性;三、限制銀企關係,嚴格禁止銀行和企業之間存在股權關係,防範利益衝突,並遏制銀行的逐利傾向;四、鼓勵長期主義,透過利息補償、稅務優惠等政策,引導銀行與企業長期同行,減少「雨天收傘」現象;五、審慎創新,比起追求創新、提高效益,監管當局更重視金融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國情不盡相同 或須對外開放 誠然,正如張曉樸強調,中德國情不全相同,不可能、亦不應該照搬德國金融模式。舉例說,德國屬歐盟兼歐羅區成員,身處西方經濟陣營,國民及企業不難從英國或美國獲得更高效益、更創新的金融服務(許多德國大企業都從英美市場融資),所以即使該國金融體系「重穩健,輕創新」,仍能達至「利大於弊」。 從這角度看,中國若也想推動金融體系向「穩健」大幅度傾斜,或須配合對外開放市場,才可獲得同樣理想效果。 總體而言,中國的經濟及金融國策加強學習「德國道路」似乎已是大勢所趨,金融業持份者值得一讀《金融的謎題》這本「天書」,料可從中找到啟示,有助看清楚前路。
此轮整顿并非“乱披风”式的重拳,有方向有战略目标,方向就是让中国经济脱虚向实,隐含的中轴——战略目标是调整经济与资本的公私权重。 《华尔街日报》算看明白了,8月9日发文《中国希望由制造业挑起经济大梁,而非互联网》,指出一事实:就在对科技行业采取监管整顿措施的同时,中国政府仍继续向制造商提供大量补贴和保护。 这种通过政治整顿调整行业结构的方式,杀伤力太大,而且前景不明。
潘石屹也成功跑了,他和李嘉诚都属于长的不帅跑得快。
潘的交易接受调查,跑不了,自己去查
潘石屹也成功跑了,他和李嘉诚都属于长的不帅跑得快。
知道被调查了,黑石集团还没付钱吗?
潘的交易接受调查,跑不了,自己去查
潘石屹也成功跑了,他和李嘉诚都属于长的不帅跑得快。
看看阿里和美团的罚款,谁也猜不到怎么判怎么罚就不可能以原价交易了
常识是不会买一个政府在调查的企业,不知道可能涉及到的诉讼罚款和时间,不确定性太多无法估值
35亿美元多个项目对帐是大工程
收购操作要双方核数师对清每一笔帐,没有疑问才完成交易
公布交易后要走程序才能完成交易,逐个项目要对帐交收的,看来你没有商业操作的认知
知道被调查了,黑石集团还没付钱吗?
潘的交易接受调查,跑不了,自己去查
潘石屹也成功跑了,他和李嘉诚都属于长的不帅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