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12-02 10:22:44
本港每10名70岁或以上长者,便有1名罹患认知障碍症,其中逾半属阿兹海默症。中大医学院领导的国际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系统,只需分析“眼底相”,便能侦测阿兹海默症,既方便又非入侵性,且侦测准确度达84%,有潜力协助进行阿兹海默症小区筛查,尽早为高危患者治疗。
中大团队相信系统有潜力协助进行阿兹海默症小区筛查,尽早为高危患者作预防治疗。(曾耀辉摄)
中大莫庆尧医学教授、中大周佩芳认知障碍预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解释,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脑内往往过度积聚不正常蛋白,包括β-类淀粉状蛋白及神经纤维缠结,导致脑细胞逐渐死亡,令认知功能退化,但病情恶化速度以年计,不易察觉。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血管健康、基因,以及其他生活因素如饮食习惯。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临床专业顾问区颖芝称,现时的阿兹海默症诊断方法如问症、认知评估等,非常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表达,可准确侦测淀粉状蛋白的正电子脑扫描或腰椎穿刺,亦不普及和具入侵性。
1至2分钟内知结果
为解决临床限制,中大医学院由2018年起率领来自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的团队进行研究,成功研发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系统,只需分析“眼底相”,即视网膜图像,便能侦测阿兹海默症,既方便又不怕感染,且可避免医生的断症误差。研究团队利用近1.3万张来自648名阿兹海默症患者和3,240名一般人的“眼底相”训练人工智能,侦测准确度达84%,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和82%。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副教授张艳蕾称,市民滴眼药水后,把头移近拍摄仪器,每只眼影两张“眼底相”,再传至人工智能系统,便可在1至2分钟内获取阿兹海默症风险报告;若风险高于55%,宜尽快求医。
中大何善衡眼科及视觉科学讲座教授兼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系主任谭智勇解释,视网膜一向被视为大脑的延伸,两者在胚胎学、生物特征和结构上非常相似,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仅眼底血管和视觉神经是可直接观察和分析,故“眼底相”有助侦测阿兹海默症。惟他坦言,暂时未知人工智能透过识别什么眼底特征去判断患病风险,会再作研究。
盼1年内可临床应用
72岁的陈太于2019年起变得焦虑、言语重复,甚至忘记练习逾10年的太极招式,求医后发现患上轻度阿兹海默症。她说,拍摄“眼底相”过程中没有不适,比进行其他要换衫的检查方便。
团队相信,新系统有潜力协助进行阿兹海默症小区筛查,尽早为高危患者作预防治疗,又建议1个月内曾“断片”3至4次、突然难保持衡常习惯如药物管理者接受检查,期望系统可在1年内正式在临床上应用。
转载自晴报www.skypost.com.hk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