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转自360百科: 滞涨的阶段 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这两种现象互相交织并发,贯穿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并成为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家把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lation)两词合起来,构成停滞膨胀(stagflation)这一新概念,就表明两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滞涨"的实质,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出现的滞胀现象, 同西方国家面临的滞胀危机不同, 有着它自己特殊的制度基础, 是特殊体制的产物。 首先, 所有制形式不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性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其本身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性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 这是其经济滞胀的根源所在,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性质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性。只是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 往往由于工作上、政策执行上的失误, 容易产生经济滞胀的隐患。 其次, 滞胀的发起形式不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是在凯恩斯理论的黄金时代结束后, 其通货膨胀越高, 失业越严重的后果, 社会主义国家滞胀则发生在经济还没有引发, 而出现通货膨胀高涨, 隐性失业严重?消极怠工, 人浮于事, 所谓在职失业.。 再次, 经济背景不同。西方国家发生滞胀的经济背景是有效供给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 即所谓过剩的背景, 社会主义国家滞胀的经济背景是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过剩的所谓短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