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4-03-20 09:35:43
于1972年加入香港《大公报》,至移民加拿大前已升迁为编辑副主任,且为报社撰写与财经有关社论。于1999年回流香港,并受聘于证券行,创办研究部,和任研究部联席董事高职,对金融经济更具深度专业。于2006年转职NOW电视,任财经台主持及评论员,对香港、内地以至欧美经济金融动态作专题深入分析,和每日接受观众电话的个别股票问咨,以图表技术和基本因素简明扼要提供专业意见,深为观众欢迎;为香港、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报章、杂志、财经网站撰写财经文章、专论
中国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在2024年1-2月的同比增长,为自2023年1-4月以来最大的升幅份,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的固投皆见明显上升,而传统的劳工密集制造业行业亦加紧投资,意味国民经济有望保持在稳中有进总基调的提质发展,有利创造不同技术层面的劳工就业和收入稳定,支持和促进内需。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于2023年9至12月份皆回复增长和形成四连升佳态有望持续,工业固投前景佳。
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固投均快增利经济升级提质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于2024年1-2月份累计5.0847万亿元同比增长4.2%(见附表),相对于2023年全年50.3万亿元所升的3%提高1.2个百分点,而环比更高0.88个百分点,为自2023年1-4月份上升4.7%以来的最大升幅;固投于2024年1-2月份增长的特点,是(1)在2023年同期的1-2月份增加5.5%的高基础下的重现快增之况,和要注目的是(2)2023年前几个月是新冠肺疫COVID-19疫后社会经济刚恢复促各业生产固投皆快增,但固投于是4月份后便出现增长放缓态势,乃受欧美经济和进口需求低迷所困,内需稳定增长始使工业企业持续多赚而强化固投,使固投徐徐提升和回复较快增长,足见中国国民经济韧性之强。
要指出的,是固投结构的收化显露中国的国民经济有全面的改进,特别是(甲)高技术产业中的行业普见有明显的增长。此可见于制造业的固投同比增加9.4%,比整体固投所增4.2%多增5.2个百分点,特别是(一)此由高技术产业投资大增9.4%所拉动,其中(I)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10%,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固投飙升4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亦增投33.1%。
难得的更是高技术服务业的固投于同比增长7.8%,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的固投大幅增长36.2%,信息服务业固投亦增16.1%。此为支持国民经济稳增中不断提质升级的其中重要的积极力量。
至于高技术的制造业行业的固投情况,为(i)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的制造业的固投同比增25.3%,为各行业增幅之最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固投增加24.1%;(iii)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固投同比增加11.3%,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升幅为12%,(v)计算机、通讯及其他电子设备增投14.8%,和汽车制造业增7%。
高技术的制造业固投之快速增长,乃受惠于相关行业的增加值于2024年1-2月份且比增加7.5%的支持,其中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飙升49.5%、充电桩产量升41.8%、电子元件产量增41%,凡此都是国家十分侧重的供应链产品,产量有如斯大幅增长,足以印证中国在美国恶意的打压封杀劣行下有强大的自我创新和发展能耐,有相当良性的启示。
传统劳工密集制造业增创就业机会强化内需
同样重要的是(乙)一直以来属传统的劳工密集制造业行业的固投,也有相对快速的增长态势。尤其惹人注目的是(1)纺织业,于2024年1-2月的固投同比增长高达15%,最要意义在于这是需要大量劳工参与的制造业,更辐射到其他相当广泛层面的行业,是支持就业市场的其中一个重大支柱,而服装及衣着附件于2024年1-2月份的出口额达16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6%,和纺织品出口1543.3亿元的升幅亦高达18.9%,对业内企业的固投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与民生相关的有(2)食品制造业,固投于期内的同比增长达22.5%,及农副食品加工业亦升13.6%。
再看(丙)与生产资料有关的制造业,同样增加固投以扩产扩容,对制造各业当有重大的支持作用,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投同比增长23.2%,金属制品业增投9.2%。
制造业各业的固投普见回复相对快速增长,乃受惠于各行业企业赚利于2023年下半年有逐步改善的支持,特别是年底前的4个月更重见增长,强力支持固投回升。此使劳工的就业机会全面增加,工资收入会稳中提升,有利消费品零售和服务等内需保持殷切的态势。内需渐强,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能够保持在5%的升幅,而此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言是十分良佳的表现。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