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4-04-12 15:40:31
资深新闻工作者。90年代任驻英国记者,专职采访香港政权交接新闻。回港后长年从事国际、两岸新闻的报道和时事分析。
围绕着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个首先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当她坐在餐厅大堂细嚼慢咽,谈笑用兵之时,是否知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跟在自己脚后来到北京?
从时间点来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是在上周日(7日),即耶伦访华的尾声才宣布,拉夫罗夫应外长王毅之邀于次日访京。由于这可能是一个临时安排,且基于美国在华情报搜集能力近年严重萎缩,耶伦访京期间未必能够及时获得预警。
从陶陶居吃到三里屯
耶伦可能因此犯下了一个严重的策略错误——当她在北京就绿能产业和中俄关系,发表一连串形同对华“通牒”的强硬言论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北京也正在听其言、观其行,以决定大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她恐怕更未能料到,其强硬施压最终促使北京将中俄合作,提升至前所未见的空间与高度,以至于整个亚欧板块的战略格局都可能因此改写。
当耶伦在离京的前一天,专程到三里屯的酒吧小斟一杯之时,拉夫罗夫步出他的专机,踏上红地毯走进了京城,与中方一同打开了“亚欧安全对话”的大门。而在耶伦离京之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拉夫罗夫握起了手。反观耶伦访华,既没有红地毯,也没获最高领导人接见。她从广州陶陶居吃起,由北京老川办转入中场,在三里屯的京A精酿啤酒餐吧,完成舌尖上的中国之旅。
拉夫罗夫抵京获习近平接见。(俄罗斯外交部图片)
耶伦来华话说得很明白:中国要放弃成为新兴工业国家的梦想,重新回到动物农庄的低层。从这个角度来说,她醉心于舌尖上的中国也不无深意——毕竟在老一代西方人眼中,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唐餐馆的大厨们,从唐人街的锅碗瓢盆中,变出一堆酸酸甜甜,配以雕花的异国美食。从耶伦动筷子的熟练手法来看,她可是唐餐馆的常客。
但也正是以耶伦为代表的美国白宫精英,在上世纪末提升了中国在动物农庄的层级,让数学能力远超美国Hillbillies的中国年轻人,获得了没日没夜加工时装、球鞋和手机的机会,中国亦因此成为美国的巨大工厂。当那些不拿计算机就算不出加减乘除的美国消费者,在获取了这些工厂产出的廉价产品时,甚至指不出中国在哪里。
当中国的电动车开始出现在全球各地的道路上时,耶伦也许特别怀念那个中国只能提供碳焙烧味与麻婆豆腐的时代了。这使得她的访华之行弥漫着一种矛盾的气氛:一方面,她就那么随意地坐在寻常餐厅的大堂里,发自内心地展现着她对舌尖上中国的喜爱;可另一方面,她“奉劝”中国“自我阉割”绿能产业,在中国精英阶层和普罗大众的耳中又是那么的冷酷无情。
耶伦由广州陶陶居吃到北京三里屯。(互联网/美联社)
耶伦挥舞大棒令中国幻灭
以至于内地的经济专家、学者和媒体人们,这几天皆喋喋不休地解释着,中国的电动汽车并没有产能过剩,并没有抢夺谁的份额。这显示,耶伦的话犹如一根棍子,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和美国共同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中国精英们打痛了。这个现象于是带出了耶伦访华的第二个问题:她其实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中国的特殊影响力?
谈及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合作的往事,外间一般把焦点集中在秘密访华的已故前国务卿基辛格,却忽略了耶伦的作用。虽然基辛格促成了中美在政治上的相向而行,但直至前总统克林顿任内为中国加入世贸开绿灯,才正式开启了两国共同推进全球化的相对稳定时期,而耶伦正是当年克林顿的经济政策总策划师。
正因为如此,在中美合作时代培养出来的一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治理精英,对耶伦抱有特殊感情。虽然她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美国国内不时引起争议,但在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却对她在奥巴马政府班子和美国联储局的工作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支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促成两国经济合作的美方主心骨,耶伦要求放水中国配合,耶伦需要发债中国敞开来买。
即使中美关系曲折不断,耶伦在中国仍被视为能够理性、建设性,且不受党派利益左右来看待中国的少数美国高层官员。于是当中美关系走向紧张,而耶伦访华之时,中国政府至民间每每憧憬她能够带来一丝友好的契机。一旦她也挥舞起大棒子来,无疑比之布林肯之流更令人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感到幻灭。
耶伦访华需满足拜登竞选连任的政治需要。(资料图片)
耶伦的知音也许还是在中国
耶伦前脚走,拉夫罗夫后脚来,既反映了北京对拜登政府的深度失望,亦反映了北京对中美进一步交恶带来的安全忧虑。客观而言,美国国内社会分裂,两党政治对立严重,也已局限了耶伦这位经济官员访华期间的言论。她与其说是为了中美关系而来,倒不如说是为了民主党拜登政府的竞选连任而来。
耶伦需要在总统选举年即将进入下半年的关键时期,为拜登政府打印良好的经济成绩单。拜登执政后巨额补贴了美国的绿能产业,直至目前却进展缓慢。因此出于选情需要,耶伦访华期间也必须对中国电动车讲两句重话,给害怕失去饭碗的美国汽车工人听,因为汽车工会正是拜登的蓝领铁票仓。
这就使得耶伦乘专机离去的矮小身影显得有点可怜——当她风华正荗出任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美国正处于冷战后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巅峰。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任由她策划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于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俄罗斯提供廉价能源。但也正是在她主导美国经济政策的20余年间,美国由于政治经济的过度扩张而由极盛迅速转衰,以致到了她事业的尾声,只能连年周旋于美债和联邦财赤的旋涡。
早年任教时期的耶伦,中国供给侧改革促成绿能产业崛起,与她的理论不谋而合(互联网)
当耶伦被美国内部经济问题缠绕,且忙于民主党政府的竞选政治时,她便失去了推动全球化的宏观视角,以致向中国提出去产能的不现实要求。由于耶伦也挥起了大棒,此行之后她将失去在中国曾经拥有的光环。但有一点耶伦或多或少是应该感到欣慰——作为一位主张供给侧改革和政府之手,并在自己的国家遭遇各种阻力的美国专家型官员,她应该看到中国绿能产业的快速崛起,正正是获得了供给侧改革的助力。所以到最后,耶伦的知音也许还是在中国。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