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9-08 08:46:43
古人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作为一位从事理财策划十多年的职业女性,我想补充一点:“女子爱财,投资有道”。女性对金钱的观念和触觉,肯定跟男性不同,这一点从我和我的客户中便可见一斑。
姊妹们,看过刚结束的2020东京残奥运动会之后,不得不用“大开眼界”来形容!
过去多届残奥会,本港电视台都没有直播,但今年因为政府买了整个奥运会的转播权,才令到电视台也增加播放残奥比赛的时数(港台电视31和32更每日都有直播),我们也因此能够欣赏到一些过去没有太多机会观看的比赛。
老实说,在个别项目方面,我认为残奥比赛的观赏性,比健全奥运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轮椅篮球、盲人足球,以及不同肢体残障的游泳和田径项目等等。
刚才我说“大开眼界”,其中一点就是从来都没有看过的运动比赛。原来,排球也可以坐在地上打,这次我真的是第一次看到。
伤残运动员毅力惊人
另外,相信最多人谈论的,就是那些能人所不能的技术,例如用口持乒乓球拍,然后用脚发球,再去跟用手握拍的运动员比赛;还有就是用脚拉弓射箭,以及用手控制轮椅,再用另一只手打球的轮椅羽毛球等等。
另一些令人震撼的场面,还包括失去四肢的运动员,只靠上身的力量游水,而且要用头撞向池边触线,简直是“触目惊心”呢!大家可以想象,这些运动员训练时是何等艰辛!
虽然本港运动员在今届残奥未能取得金牌,但最后2银3铜的成绩也算不俗了(健全奥运我们拿了1金2银和3铜)。有目共睹,我们的伤残运动员都已经竭尽所能,将自己平日训练出来的技术,尽量在比赛场上发挥出来。
就在今届奥运和残奥举行期间,有一部叫《妈妈的神奇小子》的电影上演,内容讲述本港伤残运动员苏桦伟的奋斗经过。他以15岁之龄在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首夺男子4x100米(T35-38级)的接力金牌,可以说是技惊四座。
自此之后,他在田径场上屡获殊荣,2008年北京残奥,更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男子200米(T36级)短跑金牌。
电影其中一幕令人深思的场面是苏桦伟在美国亚特兰大残奥夺金回港之后,苏妈妈(吴君如饰演)在机场接受传媒访问谈到感受时,抛了一句:“要求‘同工同酬’!”因为她认为,伤残运动员所做的“工作”,跟健全运动员没有分别(可能更艰辛,因为先要突破自己的身体障碍),希望政府能够正视这个问题,提高获奖运动员的奖金。
金牌奖金相差逾8成
经过20多年之后,原来,这个问题仍未解决。先说职业运动员的“工资”(其实是资助),因为不是每一位运动员都能在国际比赛上获奖,拿到奖金。
现时体育学院(政府培训精英运动员的机构)的资助方案,残疾运动员的每月资助介乎3,240元至27,000元,比健全运动员的6,460元至41,030元低3成至5成。
至于能够在奥运夺取奖牌的话,今次2020东京奥运,运动员透过恒基精英运动员嘉许计划获得的奖金,差距就大至8成多,一个健全的金牌值500万元,但伤残的金牌只值80万元(见附表)!
在该出电影中,也探讨了另一个问题,因为运动员的生涯从来都是短暂的,健全运动员退役后,尚且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更何况伤残运动员?电影中的苏桦伟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生计,被迫放弃训练,去做速递员。
假如伤残运动员花了十多年的青春在运动生涯上,退役之后的生活得不到任何保障,试问有谁愿意花时间在运动之上呢?
也许,有人认为,在健全的奥运场上夺取金牌,可能要比在伤残奥运场上夺金更困难,因为现时还不是每个国家都重视伤残运动(中国近年十分注重伤残运动,投放大量资源,所以成绩大跃进,今届夺得金牌,大幅抛离第2位的英国队),所以水平仍未算最顶级。
但我想问,我们要嘉许的,不是那一份无可匹敌的运动精神吗?在这一点之上,我认为,健全运动员跟伤残运动员是没有分别的!
作者电邮:tong_lydia223@yahoo.com.au。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