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7-19 13:42:33
汽车博主,特约汽车评论员。用平静而幽默的笔触解读汽车变革。
在普通家庭里,汽车是价值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消费品;在传统观念中,一辆车买到手要开好多年。
贵,而且用的年头多,汽车从来都是“大件耐用”消费品。
▲“投资耐用品”——1986年沃尔沃240轿车的广告主题
但这个“老观念”似乎正在过时,从近几年的一些调查数据看,中国不少消费者倾向于把汽车看成一种“快消品”,就跟手机一样。
从近期二手车交易数据看,我国有30%的二手车车龄不到3年,3到6年的占40%左右。
▲我国7成车在购买6年内易手(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我国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现在大约是34个月,也就是将近3年。
实际上,前几年中国年轻人换车比换手机都快,J.D.Power发布过2018年度的一个车主调查,当时中国的80后们买新车后一年内就换车的比例高达17%,而另一项调查表明,当时iphone手机用户一年内换机的比例是16%。
近两年钱不好挣,人们换新车的节奏放慢了一些,但三五年就换车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不少厂商也作出判断,认为随着汽车消费年轻化和互联网造车思维的引入,汽车会像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一样,成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关于什么算“快消品”,经济学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是指保质期或使用寿命在3年以内的商品;而且快消品通常价格便宜,走的是薄利多销路线。
按照这种定义,汽车显然不能算是快消品;实际上高档的智能手机也不应该算快消品,一部iphone要卖好几千甚至上万,买来能用好几年,“快速消费”明显太浪费。
更准确些说,是有些人的消费观比较激进,把“快消品”的消费态度带到了智能手机甚至是汽车消费上。
▲智能手机出现了“快消化”趋势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汽车“快消品化”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出现比较激进的汽车消费观,一个重要原因是前些年经济增长速度快,不少人感觉挣钱容易,买车的档次迅速提高,换车频率也加快。实际上,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前大量出现的一年内就换车的现象去年以来明显减少。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性虽然大幅放缓,但机会相对于西方仍然较多(或者说,抱有希望的人群数量更大),人们的地位竞争意识较强。很多人把汽车当成一种明显的阶层标签,用更新更好的汽车来显示社会地位的提升。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疯狂的“内卷”导致汽车价格不断下降。中国市场上中低端车型的售价明显低于欧美市场,不断降价也刺激了一部分换车需求。
▲价格战导致车价不断走低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快速普及也影响了人们的购车心态。新能源汽车的电子化程度高,技术迭代快,车型开发和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传统燃油车的换代周期一般是6到7年,有些新能源汽车的换代周期已经缩短到3年多(比如理想ONE换代到L8)。快节奏的技术更新,让人们感觉手中的车迅速过时。
汽车“快消品化”,是“人心”在变;实际上,汽车“大件+耐用”的属性并没有变。
▲一些车企预计消费年轻化可能导致汽车成为“快消品”
即便汽车售价有所下降,依然是昂贵的大件商品;而随着材料、润滑、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进步,汽车发动机等重要部件的耐用性一直在提升,车身抗锈蚀能力更强,汽车的可靠使用寿命比以前更长。
现在生产的汽车,只要保养维护得当,正常使用寿命轻松可到15年以上。新能源汽车尚未经受足够的时间检验,但由于机械结构更简单,预期寿命和燃油车相当。人们对动力电池寿命有疑虑,据美国能源部预测,现在电动汽车的电池正常使用寿命可达12到15年,可支持汽车行驶20万英里(32万公里)以上。
据标准普尔公司数据,2013年至2022年在美国注册的近230万辆电动汽车中,约有212万辆目前仍在路上行驶,淘汰率和燃油车接近。
相对于中国,欧美人的汽车消费观还是偏保守的。
汽车分析网站iSeeCars最近发布的数据说,美国车主持有一辆汽车的平均时间是8.4年;而且,美国的在用车平均车龄越来越大,20年前路上跑的车平均车龄还不到10年,现在已经达到了12.5年。
▲美国的平均车龄一直在上升,今年达到12.5年(标准普尔数据)
欧洲的车也不年轻,欧盟乘用车平均车龄也已达12年。
汽车在中国的“快消品化”,也许只是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消费观,或者说,是某种错觉。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社会阶层趋稳、价格内卷结束,人们会以更平和、更实用的心态去购买和消费汽车。
汽车作为人类社会中技术密度最高、结构最复杂、功能最丰富、产业链最长的日常消费品,从来都不是快消品,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人们的购车决策、厂商的产品定义和品质控制不应被错觉误导,作为“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汽车,可靠耐用永远应该是核心价值。
转载自傅雪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