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媒体人,在职照顾者,照顾对象包括老友记、认知障碍患者及长期病患。 走过照护之路的高山低谷,凭着关怀和信心,与各位护老与照顾者同行。
一位80多岁的婆婆,因为缺血性中风入院,快要两星期了。这天,她如常在医院病房张望,赫见一张熟悉而年轻的面孔,躺在不远处的病床。那个不就是自己的孙女吗?
后来才知道,不足40岁的孙女突然中风。她不单与自己一样高血压,亦即是中风高危族群,更患上中度肾衰竭,情况紧急。婆婆既震惊又心痛,为何两婆孙会相继中风?还要在同一病房内承受着病魔折磨?年轻孙女万一因而残障,她的前途怎么办?
这个两婆孙中风个案,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刘巨基医生仍然历历在目。他是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HKU Stroke)总监,一直关注中风年轻化,积极提倡公众预防中风。在香港,每4位成年人,就有1位有机会中风。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刘巨基医生,是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HKU Stroke)总监,关注年轻中风问题。(图:被访者提供)
每10万年轻人 60个中风
所谓年轻中风,是指18至55岁的中风患者。这个年龄层,既正值盛年,也是不少照顾者之路的开始。笔者听着刘教授分析,不禁冷汗直冒,一来香港确有中风年轻化趋势,2001年每10万年轻人,有42宗中风个案。到了2021年,已急升至每10万年轻人,约60人中风。
再者,虽然部分年轻中风病人原自血管撕裂、血管炎或心内膜炎等较少见的病因,却仍有不少患者直至病发入院,才发现自己本身有高血压(约60%)、高胆固醇(72%)或糖尿病(46%)等中风高危因素。可见这些传统上老年才出现的毛病,提早进击年轻一代,他们身怀“计时炸弹”也不自知。
更震撼的是,病发三个月后,仍有21%年轻病人面对中度至严重伤残。可想而知纵使理论上,年轻患者复原有优势,复康进度却不一定比年长患者理想,要视乎病况而定。
中风杀伤力极大。约21%年轻中风病人,发病后3个月,要面对中度至严重伤残的困境。(图:Marcus Aurelius@Pexels)
逾两成年轻中风者 中度至严重伤残
“这些数字值得关注和担心。毕竟年轻如40至50多岁病人,有机会是家庭收入支柱,又要照顾家人和孩子,如果中风令其失去工作及自理能力,对家庭以至社会也大受影响。而且他的人生还有几十年,我们都希望能够尽快协助这些病人复康,重新投入社会。”刘教授说起来,不无肉紧。
笔者边听边想,预防中风真要由年轻开始,极需自我觉察身体状况,管理一己健康。
回想照顾者生涯最艰难一刻,我最害怕的,其实是自己会否突然倒下,令照顾对象身陷险境。脑海里经常冒起“不要中风”四个字,可是我没有水晶球,只好慎防“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定期验身,尽力远离中风高危因素。
预防中风六招
细看刘教授分享的预防中风锦囊,其实有望实践的,而且老少皆宜,包括:
1.健康饮食:少盐、少糖、少油、少肥。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饮酒。
2.避免吸烟
3.每星期最少3次,每次20至50分钟运动。
4.心灵健康。
5.定期身体检查,包括心房颤动筛查。
6.定期量血压。
其中血压管理,在预防中风之路,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高血压是中风高危因素,像上文提及的两婆孙中风个案,同样罹患高血压。
每周定时运动,有助预防中风。(图:Daniel Rech@Pexels)
高血压 易致脑出血复发
此外,脑出血是第二常见的中风类型。HKU Stroke团队早前研究显示,大部分脑出血引致中风的患者,由于未能控制血压,令脑出血复发,就会大幅增加再次中风和死亡的风险。亦有研究发现,55岁或以下脑出血患者中,高达80%病人患有高血压而未确诊或未接受治疗。
“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但可调控的风险因素,却常被忽略。中风患者尤其是年轻人,若能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就可避免悲剧发生。”刘教授不无感慨。
因着高血压之凶险,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及HKU Stroke的团队,研发了临床“脑出血后用药评分”工具(TRICH评分),协助医生有效识别脑出血高风险患者,并及早处方三重抗高血压药物,有望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生脑出血及再次中风风险。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期刊《神经学》(Neurology)发表。
高血压是中风高危因素。(图:Thirdman@Pexels)
港大开发临床评分工具 助中风病人控制血压
原来,若于脑出血后有效控制血压,有助改善长期复康。虽然患者普遍需服用至少三种抗高血压药物,但未必所有患者适合,部分甚至可能要面对过度治疗或血压降低过快的副作用。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HKU Stroke副总监张记畅医生指导两名港大医学院医科生苏政熹及杨倩婷,共同研发临床“脑出血后用药评分”工具(TRICH评分),包括五项简单的临床指标:年龄、性别、肾功能、入院时血压,以及是否患有缺血性心脏病。
其中如符合年龄低于60岁、男性、肾功能较差、入院时血压较高,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等部分情况,均会得分。若然评分达3分或以上,就会提早开始三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血管张力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s)及利尿剂(Diuretics)。
研究整合了462位来自玛丽医院脑出血患者的数据,目前已于律敦治医院、仁济医院及玛嘉烈医院验证其成效。
港大医学院成功研发崭新临床“脑出血后用药评分”工具(TRICH评分),协助医生有效识别脑出血高风险患者,并及早处方三种抗高血压药物。(图右起:张记畅医生、刘巨基医生及苏政熹)。(图:港大医学院)
的确,中风令人“闻风色变”,高血压令人“压力山大”。有时也会担心,怎样防止长老中招?管好“三高”就成吗?或者由自己出发,与长老两代人,一起验身一起预防,一起严控血压,互相鼓励,成为管理健康的动力。
HKU Stroke 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网址:
https://stroke.hku.hk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