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6-13 15:03:07
私募基金负责人,擅长结合传统经济及互联网、管理业务分别在伦敦、硅谷,香港。涉及房地产、互联网及跨境电商等产业,与多国实业家、创业家、天使投资等拥有广大的人脉。行事低调,口头禅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欧美日国家目前正面对自1980以来面临一个大缺工潮,疫情之下,退出职场的人数比进入职场的人数更多,两者出现黄金交叉,对企业而言,是比数码转型更迫切,比贸易战更具影响力。
一些国家前途似“咁”的行业,例如:仓库物流、运输、医护、酒店餐饮,虽然空缺颇多,但是过去10年的月薪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连通胀也追不上,产值及工作量却又纷纷创下新高,显然了需求持续上升,可用的劳动人口开始衰退。
英国现下正面临19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缺工潮,平均每个职缺只有3个人应征,早就已经不是“人求事”,而是“事求人”的局面。
在英国,请一个司机最起码5,000至7,000英镑,老麦、亚马逊这些,时薪几百都找不到人。相较之下,工作制度更为弹性的公司,就愈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这一切,都被Z世代(1997--2012年生人)们看在眼里。
大部分年轻人发现,一直以来所谓的“好工作”,对现代人的价值愈来愈低,尤其是这场疫情,给了大家更多反思为谁工作、为何工作?
日本有一个说法,叫做“宽松世代”,宽松一代,也是幻灭的一代。上一代人在经济腾飞时期所搭建起来的努力就会有回报的社会阶梯,在这代人身上不再灵验了。等待的是即使努力,也得不到公平回报的社会。
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这一代的日本年轻人,从小就习惯于更宽松的氛围以及更轻松的环境。
奋斗就有收获的日子没赶上,不奋斗也有收获的日子赶不上。算算时间,他们出生在泡沫经济年代(80年代末),成长于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一出校门就碰上了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他们的人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氛围,是一直向下的。
这群成长于后泡沫经济时期,经历宽松世代教育的年轻人,一方面亲眼见证了传统职场拼搏神话的崩塌,另一方面又没有经历过上世纪经济泡沫的疯狂年代。
但是如今,在意识到工作并不是人生唯一的标尺后,日本的年轻人便由社会转向了自己。
所以有些人离开了职场,蛰居起来,因为逃避虽可耻但却有用,而有些人则放弃了一家企业一辈子的老观念,转而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看作是一波波的浪潮,时而前进,时而停歇。
年轻一代,也总算开始逐渐意识到:让活着这件事情充满意义的,或许从来就不是什么业绩,而是自己今天的心情。
年轻人倾向自己给自己做老板,一些散工、零工、KOL,例如Foodpanda、Uber、YouTuber、Tik Tok平台崛起,令到打工仔更有弹性,自主性高。
这类零工经济爆发,打工仔有更多的筹码去谈判加薪或者升职,因为平均每一个人就有两三份工作等着你做。
毕竟,人生的方向从来就不止有向前这一种,当向上爬得太累时,你也可以放缓脚步。关于Z世代的就业调查报告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在被问及对未来职业的畅想时,都坦言自己并不想出人头地,也不愿过度工作。
英美的组织心理学家纷纷指出,当人类天天接触死亡或疾病时,往往受到极大刺激,进而开始思索一些存在主义式的问题,例如,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幸福吗?我快乐吗,我的下一代又如何?这份工作是我一生的终结吗?
这是否一个短期现象,完全不是。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