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12-27 11:05:09
私募基金负责人,擅长结合传统经济及互联网、管理业务分别在伦敦、硅谷,香港。涉及房地产、互联网及跨境电商等产业,与多国实业家、创业家、天使投资等拥有广大的人脉。行事低调,口头禅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老残游记》是晚清时的一部社会谴责小说,暴露了晚晴时代封建制度的弊端和阴暗。它是十大古典小说白话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作者刘鹗,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学识广博,在算学、医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作者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创造的人,胡适说过:《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套用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的描写。自然、逼真、生动,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2002年,Blue Bottle咖啡品牌诞生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东北部的Oakland。取名Blue Bottle Coffee,是为了致敬1683年诞生的欧洲第一家咖啡馆——The Blue Bottle。
(图片由作者提供)
Blue Bottle行走全球,出色的产品是基础,品牌营销功不可没,但还有更多的秘密,隐藏在一间间老破旧咖啡店的秘密里。其成功及全球拓展也是一部21世纪的《老残游记》。
Blue Bottle创始人James Freeman是一位热爱自由、热爱日本美学文化的老文青暨音乐家,也是个严肃咖啡爱好者。所以Blue Bottle一般也不喜欢进驻购物中心,因为太吵、太繁忙,客人无法安静地享受好咖啡;只钟爱老仓库、老剧院、旧宅邸、破工厂。
只要打开Blue Bottle的官网,点击location,这些Blue Bottle坐标,在现实中,常常敬购物中心而远之。于是乎,一栋栋又老又残又旧物业,画上一只标志性的蓝瓶子,就变成一间间有传奇色彩的咖啡店。随手点开一个门店地址,文案结构大概率是:先不惜笔墨交代该物业在几十年前、上百年前间的起落故事,然后简略渲染Blue Bottle的到来如何使其重焕生机。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位于美国加州奥克兰的Blue Bottle总店,就是最知名的又老又残又旧门店之一。这座意大利风格的双层独栋建筑,前身是一流酒店亨利之家,由银行家Ashmun C. Henry出资于1877年建成,保存完好至今。又比如2015年开业的Palo Alto,剧院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始建于1927年,百年洗礼间,曾先后在剧院、电影放映室、书店身份中切换。同在2015年开业、毗邻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市中心店,此前用于餐厅经营,效益不佳,几经易主。Blue Bottle将其盘活,与WeWork一墙之隔。
另有2018年3月开业的华盛顿Union Market,入驻老工业区一座相当寒酸的老工厂;对面的联合市场,是小摊贩的天堂;同年开业的还有波士顿哈佛广场店,物业始建于19世纪末,位于剑桥区Bow Street。
Blue Bottle偏爱又老又残又旧物业,别有用心。老旧建筑,因物业、区域条件限制,租金相对低廉,特别适合小微创新型企业生长;而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区,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天然的创新催化剂,将品牌与又老又残又旧物业绑定,则强化独特的品牌基因。在全球范围推广,更扩大了其传奇色彩,成为渗透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2017年,James Freeman决心把品牌总部落回奥克兰,就看上了这栋建筑。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一层用来做咖啡店,在原始的砖墙、裸露的天花板铸就的粗犷空间里,浓缩咖啡和滴漏咖啡吧,酝酿质量悠闲时光。一堵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玻璃墙,隔出一间咖啡师培训实验室。二楼则用作总部办公空间。
Blue Bottle如何成为文青符号?在奥克兰总部店落成前后,Blue Bottle在美国持续将这一另类咖啡店模式,玩得炉火纯青。
从美国出走后,Blue Bottle每开发一处新市场,必定先从又老又残又旧门店入手。一个极其简约的门头、一只素白到寡淡的杯子、一块平平无奇的木板,只要印上一只Blue Bottle,就会立刻成为咖啡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以及上海,无一例外。随着蓝瓶子出现在一座座老建筑上,Blue Bottle蜚声海外,成为质量咖啡象征,还有文青聚集地。
Edward Glaeser在《Triumph of the City》中指出,落到可感可知的细节,是让人着迷的极简主义设计美学。通常是原木风与工业风相结合,墙面的唯一装饰是一只蓝瓶子;大面积落地玻璃,将自然光引入室内,通透清爽;店内不提供WiFi、没有电源接口,希望客人能专心体验一杯好咖啡,而不是把咖啡当做附属品。
又老又残又旧门店引发Blogger、文青友、KOL的津津乐道,由此造成一种假像:几乎所有的Blue Bottle咖啡门店,都是又老又残又旧。
(图片由作者提供)
Blue Bottle选址有两大特点:其一,绝非老破旧物业不可,其俨然已形成多元选址逻辑。正如其官方理念所述:每一间咖啡馆的设计和建造,都建立在理解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包括历史、人群结构、地理地貌等。
Blue Bottle在亚洲发展早期,为了维持品牌调性,极可能仍以历史文化积淀浓厚的门店为主。其进入日本、韩国市场初期,都是选择这个打法。再换个角度看,日本网红精品咖啡%Arabica、也都热衷于此。
在开拓新市场早期,就与当地在文化层面绑定,有利于加深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和共鸣。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也是品牌不断探索当地市场、消费行为和心理的过程。
可以预见,Blue Bottle的一举一动,十分擅长用选址烟雾弹做营销,上述具体点位不一定精确,但这些点位所涉及的场景,大致是对的——老旧物业、购物中心、小区、大学周边都被列入选择范畴,哪里合适就去哪里。
其二,在以加州为核心的美国大本营、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选址类型最丰富。二者咖啡消费文化足够深厚,客群基数大,客层多元丰富;城市化发展成熟,人口聚集效应强。因此Blue Bottle可以用不同的店型,匹配多样选址,俘获小众、资深咖啡消费者的芳心。
Blue Bottle诞生之际,恰逢美国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开端。区别于速溶咖啡时代和Starbucks商业咖啡时代,第三次咖啡浪潮以精品咖啡为主,强调个性、独立,更注重极致的咖啡口味,关心其产地及生产方式。
在此背景下,Intelligentsia Coffee&Tea、Counter Culture Coffee、Stumptown Coffee、Philz Coffee等精品咖啡品牌,乘风而起。而Blue Bottle成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Blue Bottle行走全球,出色的产品是基础,品牌营销功不可没,但还有更多的秘密,隐藏在一间间老破旧咖啡店的秘密里。
有一次竟然在他店内听到日本殿堂级摇滚乐队Sadistic Mika Band的《黑船》(1974),刚好他在,问他,“你是Sadistic Fans?”“Sure mate,1980年已经听黑胶。”
跟着谈了半小时。
他厌倦了市场上陈旧的、过渡烘焙的咖啡豆,决定只用烘焙出炉不超过48小时的咖啡豆,让咖啡狂热爱好者喝上一杯新鲜咖啡。
故事很热血。
创立初期,James将自己烘焙的咖啡豆,寄售给朋友及其他顾客,还曾去奥克兰当地的农贸市场摆过摊。2005年1月,James Freeman在距离奥克兰17分钟车程的地方,开了第一家Blue Bottle咖啡店,落户旧金山Linden Street,Hayes Valley Kiosk尽头,人车不经的角落。
(图片由作者提供)
Blue Bottle店面很不起眼,区区100呎。但很快,附近的居民就成了常客。吸引他们的,是与众不同的咖啡口味。
只用“48H内”的咖啡豆、昂贵的咖啡机、自主开发的陶制滤杯、精湛的手冲技巧,Blue Bottle的细节,使其咖啡口感远超其他流水线咖啡产品。
首店大受欢迎,但之后的拓店步伐十分缓慢,仅限于加州,直到其迎来资本助力。
2008年,Blue Bottle获得首轮500万美元融资。2012-2015年间,又完成3轮融资,获注资约1.2亿美元。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两轮融资后,Blue Bottle先后收购了数个咖啡和烘焙零售商,包括Handsome Coffee Roaster、Tonx Coffee、San Francisco bakery Tarine。
最热闹的资本事件,发生在2017年。当年,雀巢与亚马逊两大巨头竞购Blue Bottle,最终雀巢以约5亿美元,收购Blue Bottle 68%的股权,成为实质控制人。
外界担心,Blue Bottle易主给一家大众、快消型公司后,独立、精致、文青精神恐不保。雀巢公司响应称,品牌方将持有剩余股权,并保持独立经营。
资本加持,Blue Bottle开启第二篇章,通过收购与拓店,加速扩张。
门店扩张方面,Blue Bottle开始走出加利福尼亚,依次进军纽约(2012年前后)、华盛顿(2017年)、波士顿(2018年)、芝加哥(2021年)四大城市。在美扩张的同时,Blue Bottle还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首先瞄准了日本。2015年,首进东京,并连开两店——清澄白河店、南青山店。随后数年,其在日稳步扩张,至2018年底累计开出8家门店。在日本成功后,2019年5月,Blue Bottle又转向韩国。一年后,其门店版图拓展至中国香港,如今又延伸至大陆市场。
经过几连跳,Blue Bottle门店数量快速增长。2016年底共有29家店,一年后升至55家,目前已达102家。虽然七成门店位于美国本土,但蓝瓶子早已成为全球众多资深文青的共通朝圣符号。甚至有人说,如果你没喝过Blue Bottle蓝瓶咖啡,等于没喝过咖啡。
Blue Bottle行走全球,出色的产品是基础,品牌营销功不可没,但还有更多的秘密,隐藏在一间间老破旧咖啡店的秘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