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02-25 15:02:10
之前都讲过关于供股的一些知识,和里面常见的陷阱,来到下集就同大家讲下庄家是供股里面的思维,其实背后有一大大堆操作同原因,甚至可能出现公司进行供股,大股东都不供的情况,为何会这样呢?所以这一集就解释下庄家/大股东供股的思维!
(SHUTTERSTOCK图片)
庄家供“干”才可以炒上 供“大”为注入资产
供股早在十几年前左右,是上市公司常见伎俩,最常见的是先供完再合股,方便庄家炒上落,因为以前未有“最少公众持股量25%”规例之前,好多股份(特别是创业板)经常利用供股将货源“归边”,即用大股东用大比例方式供股,小股东觉得无利可图就不会供,继而大股东就可以拿到更多比例股票,货源“干”到裂,任由庄家炒上,都不会有人影响到股价;不过,自从更多法规推出之后,这招已经不太Work,特别是证监会打击无太多业务的“壳股”,甚至要求退市,这种炒卖方式就开始慢慢没落。
另外,有一种情况就是公司想注入新资产,但可能公司市值不够大,将3亿资产注入1亿市值公司,分分钟“虚不受补”,即有机会令原本3亿市值的资产,注入公司之后资产价值因股价浮动而减少,最后就得不偿失,所以有公司会先进行供股,令公司市值先扩大,再注入资产,这样就算公司股价下跌都不会令资产价值下跌。不过,作为散户,又好难知道公司因为什么事而供股,所以真的要留意新闻。
供“炒”情况少见,供“卖壳”个案不一
(SHUTTERSTOCK图片)
刚刚有提过,供“干”是为想炒上去,而供股之前是有“除权日”,除权之后且新股推出之前,可供市场出售的股票其实是减少,如果1供1就少50%,1供9就少90%,所以有效地减少沽售压力,从而有利股价炒高,更甚是先宣布供股,等货源归边之后炒高,再宣布合股将股价向下炒。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在实在不常见,因为证监同港交所随时会约公司饮咖啡。
而上市公司亦会有出售股权情况,行内人称为“卖壳”,而每间公司所做的“大刁”情况不一,可能在公司市值必须到达某个数目,又或者买家需要买入一个百分比的控股权,而卖家又未够货。这个时候,供股对于大股东而言就好使好用。不过,因为卖壳而供股情况不一,好难有蛛丝马迹可以看到,但好多时候公司卖壳都会有声气漏出,在这个时代,有多少秘密可以藏得住啊!
供股有机会为“减持”,包销商密密赚
有时候,供股都只是大股东想出售股份的操作,只是用“供股”做掩饰,因为供股没说一定大股东都要供,某程度上就等同于“减持”。假如公司进行供股,大股东表示不供,那大股东股权就会被稀释,而通常供股都是会有包销商负责,假如稀释之后的新股无人想供,就会由包销商收,再在市场出售套现,所以庄家为Cap水,不一定要炒高才有得赚。
在以前港股热炒供合年代,“供股包销”是一门赚钱生意,包销商多数都是由券行负责,亦都可以是公司或者大股东本人。所谓“包销”意思即是券商或公司用一定金额帮你收购供股所凸出来的股份,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出售,可能是公开市场、“微信女”、或者其他公司及大额投资者,因为过往容易炒上落,不论包销商还是收货的人都可以赚到,不过时宜世易,现在港股都日日想见底,市场哪还有锅气啊!
撰文:李皆颖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