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医管局25/26年度获特区政府拨款突破千亿(1002亿元)大关之际,政府资助高达97.6%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摇摇欲坠。周二(25日)中午,医卫局终宣布全面上调公营医疗收费,加幅远“辣”过上一次2017年。方案直指资源滥用及提升“贫、重、危”病人保障,惟若港府改革续取易不取难,最终恐陷入“劫勤济懒”与“矛盾激化”的双输结局。
急症室回复本色,属正确一步
根据医卫局最新方案,自2026年元旦起,急症室收费由180元加至400元(危殆、危重病人豁免),急症病床住院由每日120元加至300元,专科门诊覆诊由80元加至250元,加幅分别高达122%、150%、212%,远超2017年时的80%、20%、33%。
“医疗通胀”之风扑面而来,政府对此的解释是,改革旨在扭转现时“小病高资助、大病要自费”的失衡和错配,增设“全年收费上限”1万元更能避免大病致贫,强调改革所得将全数投放公营医疗。
政府强调,改革旨在扭转现时“小病高资助、大病要自费”的失衡和错配。(AP)
鉴于24/25年度公立医院急症室求诊人数高达223.7万人次,其中仅不到5%为危殆(第一类别)和危急(第二类别),接近六成为半紧急(第四类别)和非紧急(第五类别),坊间甚至有暗疮、脚痕者往急症室求诊,政府冀望通过加价实现轻症分流,令急症室回复救危救急本色,当属迈出正确一步。
被指再“向中产开刀”添争议
不过,今次“辣”手加价引发沸议,最大争议在于方案被指再次“向中产开刀”,却避谈检视每年耗费分别高逾220亿元、480亿元的综援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
今次“辣”手加价引发沸议,最大争议在于方案被指再次“向中产开刀”。
医卫局预计方案每年为医管局增收30亿元的背后,可能是找不到私家夜诊的基层母亲,抱着深夜高烧的孩子往急症室“硬捱”400元收费;可能是因高负荷工作而需长期服用血压、血糖药的打工族,须每四周抽空往医院排长龙取药;可能是希望自力更生、拒申综援的长者从此小病拒就医……
推进深层次改革方治标又治本
当局拒绝检视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例如仿效新加坡“Silver Support Scheme(乐龄补贴计划)”,为“生果金”引入资产审查;或探索引入类似外佣医疗保险的全民强制医疗保险,以“基本保障+自愿升级”模式减轻普通打工者医疗负担;或大刀阔斧引入合资格海外医生……仅靠一刀切加价,长远将如同以“发债当收入”粉饰赤字般,治标难治本。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早已能做到实时查看公立医院诊症名额、在线预约、查看筹号、依时赴诊;而全力打造智慧城市的香港,仍动辄出现市民在公立医院急症室干等四五小时的状况,实在情何以堪。
全力打造智慧城市的香港,应善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遥距诊症等纾缓医疗资源负担。
如此种种的最坏结果,恐是住公屋、领综援者最是自在(目前低收入住户每4户有3户完全不工作),而早出晚归的打工一族,却背负住房、医疗、税务等多重负担,“劫勤济懒”式政策恐扼杀香港最宝贵的狮子山精神,最终财赤、全要素生产率等深层次矛盾愈显激化,陷入双输结局。
撰文:金子安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