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儿童及青少年理财教育推广基金 联合创办人 -香港教育大学博士、儿童及家庭教育硕士,香港大学金融硕士, 墨尔本大学经济学士 -主讲超过200场“亲子、理财”讲座及研讨会 -与中、小学校及小区组织合办“4S课程”,以非牟利推动理财教育 -着有亲子理财畅销系列《理财锦囊》,《从一元开始》及《从父母开始》 -30年金融经验,前投资银行董事、证券策略师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ildfinancialeducation Email:childfinancialeducation@gmail.com
近10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静观(Mindfulness)对舒缓家长压力很有帮助(Kil& Antonacci, 2020)。笔者自己的本地研究亦发现,家长愈懂得静观,与配偶和孩子的关系会愈好,而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控亦会愈好(Cheung et al,2021;Lam et al,2021)。听起来如此神奇的“静观”,究竟是什么呢?
培养舒适的静观态度
静观是指家长提高觉察,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把注意力放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上。无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是什么,家长都接受自己,不加以批判,不加以评价,真正地“活在当下”。静观可以反映于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上:
例如,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感到生气,甚至有“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的想法。这时候,家长可以提高觉察,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我现在觉得很生气,甚至有点后悔生了这个孩子”),并接受自己,告诉自己:“这些想法和感受都是我这一刻的体会,并无对错之分,我接受自己在这一刻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
有趣的是,家长愈能够接受“人总会有负面情绪和负面想法”,反而更容易从这些情绪和想法中走出来(Alberts et al.,2012)!例如,家长洗碗时专心一致,把注意力放在水流的声音、洗洁精的气味、洗洁精泡泡的颜色、手指滑过碗碟的感觉等等。
将烦恼放下,专心做一件事
把生活中的烦恼暂时放在一边,全心全意做一件事,就是所谓的静观活动。很多家长完成静观活动后,情绪变得更平静,想法亦变得更澄明,于是更有动力去面对刚刚放在一边的烦恼。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在态度和行为上是否能做到“活在当下”呢?
静观是指家长提高觉察,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把注意力放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上(Shutterstock)
引述书中培养舒适的静观态度例子:“呼吸”
家长可以试试通过“静观呼吸”去培养静观:
家长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好,将背靠着椅背,挺直腰身。如果家长觉得合适,可以闭上眼睛。
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留心胸腔和腹部的起伏,留心吸气的时候胸口向上升,腹部胀起。呼气的时候胸口向下降,腹部亦都向下降。留心胸腔和腹部的起伏,留心身体随着呼吸的变化。
慢慢吸,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呼。留心空气进入鼻腔、穿过喉咙、支撑起胸口,鼓起腹部。留心空气离开身体时胸口向下降,腹部亦向下降。留心身体随着呼吸的变化,身体好像知道需要多少空气一样,一起一伏。
如果家长的心里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可以慢慢地、温柔地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呼吸上,重新注意空气的流动、身体的起伏。慢慢吸,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呼。
家长留心整个身体各部分呼吸时的变化。留心头部的感觉、留心肩膀的感觉、留心手臂的感觉、留心小腿的感觉。幻想整个身体都在呼吸。慢慢呼,慢慢吸。慢慢吸,慢慢呼。
自我关怀,才可以关怀孩子
通过不同的静观活动,家长会慢慢发展出一种“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家长在遇到困难和感到痛苦时,都可以像对待好友和亲人一样,以支持、体谅和理解的方法去对待自己。常听见人说:“人要先爱自己,才懂得爱别人”,家长拥有自我关怀,才可以关怀孩子,关怀家人。
所以,家长可以每天都预留10至15分钟的时间,让自己进行静观活动,让自己在这段私人专属时间中排解压力。
当然,家长亦都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静观活动,通过对话和互动,把孩子的注意力放于“呼吸”、“进食”和“散步”上,帮助培养孩子建立静观的态度。
按:此文引用《亲子相处的魔法——愉快教养100招》,由香港教育大学“儿童与家庭科学中心”林俊斌副教授及张溢明先生合著。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