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10-01 13:44:54
《吃的真相》作者。“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以养家糊口”,在媒体上介绍“吃的真相”以传播科学。
在中国人传统里,中秋是春秋之外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今年,中秋和国庆重合,一下子有了连休8天的长假,更让经历了大半年疫情紧张生活的人们有了“好好玩一下”的心思。
吃,永远是过节最重大的主题,尤其是中秋这种本来就是以食物为关键词的节日。
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吃”对于味蕾是享受,但对于健康却往往是负担。
这里,先来聊一聊月饼——所谓“最熟悉的事物往往可能最陌生”,市场上的月饼种类繁多争奇斗艳,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就难免眼花缭乱。记住这3条常识,你就能排除纷纷扰扰,看得清清楚楚,吃得明明白白。
1、传统月饼是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食品
不管哪种月饼,“好吃”都是首要追求。在传统饮食中,糖、油和精制面粉的组合,是打造“精美糕点”的根本。而月饼,差不多可以算是这种思路的集大成者。
在国家标准中对于月饼的营养成分有一定的限定,比如:
这是对各类广式月饼的规范,其他风格的月饼也大同小异。
简而言之,脂肪含量能够达到四分之一甚至有些种类能达到三分之一,而糖可以用到40%到50%。只要不超过这些限量,那么可以怎么好吃就怎么加。
市场上的月饼,一般而言脂肪含量也会超过15%,热量通常在400-500千卡/100克之间。一个60克的小月饼,热量大致在250千卡——吃上两三个并不觉得多饱,但差不多就是一顿正餐的热量了。
2、“无糖月饼”解决了糖的问题,但其他问题依然存在
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糖月饼”。
无糖月饼一般使用麦芽糖醇代替了糖。
麦芽糖醇有甜味,在食物中能够像糖一样起到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因此在糕点中能够很好地代替糖。
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很小,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此外,糖醇的热量也比糖要低许多——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而糖和淀粉是“17千焦/克”。因此,无糖月饼在实现月饼的味道口感的前提下,对于减少热量摄入要有利一些。
所以,总体上,“无糖月饼”比传统月饼还更健康一些。
不过,这个“健康”是相对于“很不健康”的传统食品而言的。毕竟,它也含有一定热量的,而大量摄入糖醇有可能腹泻——这个“大量”对于成年人大致是每天90克,如果一天吃下几百克月饼,还是有可能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它只是解决了糖的问题,而月饼中大量的精制面粉、油脂和热量,“无糖月饼”也依然是存在的。
简而言之,“无糖月饼”解决了糖的问题,对于健康是更为友好的——甚至,糖尿病人也可以少量地吃一点。但在总体上,它也依然不是商家所宣称的“健康月饼”。
3、“功能月饼”“健康月饼”只是噱头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功能月饼”“健康月饼”。
然而,这只是营销噱头,在营养学上的价值小到可以忽略。
首先,不管功能月饼加入了什么“健康成分”“功效成分”,都无法改变月饼热量高、营养成分单一的特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简单叠加的,不健康的成分,不会因为加入了某些“保健成分”就变得健康了。
其次,加入的那些“保健成分”,所谓的保健功能也并不靠谱。比如曾经吸引了无数眼球的螺旋藻、虫草、西洋参、鲍鱼、鱼翅、天麻、人参等等,虽然在不少消费者心中是极具号召力的“高级营养品”“药膳”,但厂家们卯足了劲,还是没有找到像样的证据来支持它们有什么保健功能,也就只好靠着各种天花乱坠的广告文案来忽悠大家了。
4、“健康吃月饼”的“小窍门”
这是一个每年中秋季都很热门的话题。
其实,月饼只是一种“文化用品”或者说“仪式食品”。对于大多数人,也就是在中秋那天应一下景而已。食品对于健康的影响,不管是“健康食品”还是“垃圾食品”,都是在长期吃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来的。月饼的基本价值,只是中秋节的一个仪式。它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文化传统上的程序需求,而并非营养学意义上满足人体需要的“食品”。不管它有多么“不健康”,只是每年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吃上一次,也就完全无所谓“健康”还是“不健康”了。
所以,“健康吃月饼”的秘诀就是——少吃:
如果一年只吃这么一次,不用纠结,不吃撑就行;
如果有很多月饼要吃掉,那么分散到很多天里,每天吃一点慢慢消耗。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对于这种8天长假,尽情放纵下来,可能三斤都不止——“团圆”的节日,把自己吃成了“又团又圆”,实在有点不划算。不管是月饼还是其他的美食,都悠着点,让它们成为节日的衬托而不是“主宰”——双节的意义在于亲友相聚,家人团圆,而不是把自己吃得“又团又圆”。
转载自云无心微信公众号。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