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11-04 14:10:02
《吃的真相》作者。“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以养家糊口”,在媒体上介绍“吃的真相”以传播科学。
人们对于各种“致癌警告”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但有的警告实在会让人纠结。比如“高蛋白饮食致癌”,鼓吹者往往还能列出一些“科学文献”让人不明觉厉。
下面,来解析常见的几种理由。
1、“酪蛋白致癌”的传说
这个传说是随着《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畅销而广泛流传的。这本书的作者坎贝尔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位著名的营养学教授,他在书中介绍了一个实验:高蛋白饲料会促进老鼠肝癌的发生;把实验中所用的酪蛋白换成植物蛋白,则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因为坎贝尔的学术知名度和这本书,这个观点被素食主义和动物保护机构大肆宣扬,逐渐演变成了“高蛋白致癌”和“牛奶致癌”的“科学证据”。
但这个实验其实并不能得出“高蛋白致癌”或者“酪蛋白致癌”的结论。首先,实验所用的老鼠已经被黄曲霉毒素诱导产生了癌细胞,并不是正常的老鼠;其次,实验中老鼠的饮食中酪蛋白是唯一的蛋白质来源。这个两点都跟正常饮食大不相同,这项研究只具有科研价值,完全不能用来作为生活指南。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联合发布的专家报告《Diet, Nutrition, Physical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关于奶制品部分(而不是蛋白本身),结论是跟癌症关系的证据都很有限,而且,一方面是“跟前列腺癌正相关”,另一方面又是“跟乳腺癌和大肠癌负相关”。
2、烤肉致癌
关于“高蛋白致癌”的另一种说法是从“烤肉致癌”演绎而来的。
烧烤时可能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比如大家熟知的苯并芘。它们在实验动物和体外细胞实验中展示了致癌性,但是烤肉中的含量能够增加多少风险,也还缺乏明确的定量关系。实际上,它们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比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总量标准是不超过2微克/升,而苯并芘的限量为0.01微克/升。这个限量的设定原则,是一辈子喝这个含量的水,增加的风险也可以忽略。
在烤肉中,苯并芘和杂环胺的产生跟烤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当避免明明火与肉接触、减少烤出的油滴到火中,或者使用电烤,经常翻动避免局部温度过高等等,都可以大大降低苯并芘和杂环胺的产生。
更重要的是,烤肉只是摄入蛋白质的一种方式。更多的烹饪方式,比如炖、煮、蒸、炒等等,肉不会与火直接接触,也不会达到那么高的温度,也就不用纠结“产生致癌物”的问题。
3、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致癌
肉类是蛋白质的优秀来源。比较多的科学证据显示,红肉(比如猪肉、牛肉和羊肉)会增加
某些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加工肉制品(比如火腿、培根、香肠、腊肉等等),增加癌症风险的证据就更加确凿。
不过需要注意的,“能够增加致癌风险”跟“吃了就会致癌”是两码事。比如有一项研究的数据是:高中时期每天吃1.5份红肉(约125克)红肉的女生,跟每周只吃一份的女生相比,后来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22%。也就是说,如果女性的乳腺癌发生风险是1%,那么每天都吃125克红肉,那么会把这个风险增加到1.22%。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个风险是来自于“红肉”,而不是因为“蛋白”。
4、该吃多少蛋白
从满足身体营养需求的角度说,人们每天摄入的蛋白质达到0.8克/公斤体重就可以了。对于一个70公斤的人,也就是每天56克。中国的食品营养标签上,“每日蛋白参考摄入量”就是按照60克来计算的。
另一种计算方法,是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中,来源于蛋白的占到10%以上。如果按照[一个每天摄入2000千卡热量来计算,大致就是50克。一般的营养指南建议把这个比例控制10%-15%,而美国国家医学院的指南则是10%到35%。按照2000千卡来计算,也就是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在50克175克都可以。
5、蛋白来源很重要
以上那些“可能跟癌症有关”的食物,除了蛋白之外也都有其他物质。科学家们解释“有癌症相关”的原因,也都不是蛋白本身,而是其他的成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甚至可能抑制癌症的发生。
除了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来源更值得关注。哈佛公卫学院对于不同来源食物蛋白的排序是(从优到差)是:
1. 植物蛋白
2. 禽类、水产品以及蛋类
3. 奶制品
4. 红肉
5. 加工肉制品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