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博士、香港大学中医学硕士、香港大学中医全科学士、电台节目莉英谈《深》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
每逢转风天,Rita喉咙总有一些白色硬物卡着,令喉咙不适,有时甚至因喉咙白色异物刺激而出现咳嗽。勉强用棉花棒将异物剔出,那白色小硬物时而色黄、时而色白,并且带有浓烈的臭味,故令Rita口中带有异味,尴尬无比。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十年八载,经过多番尝试,仍然未能解决,Rita烦恼异常。
Rita问:“谭博士,从中医角度来看,我的问题是怎么一回事?”
我答:“你的情况是由于感染了甲型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导致的咽喉发炎。”
Rita续问:“有什么致病因素?”
我答:“致病因素:
中医无“细菌”概念,但将此类感染归于“外感邪毒”或“热毒蕴结”,其发病与以下因素相关:
1.外邪侵袭:风热、湿热、火毒等邪气乘虚侵入人体(如咽喉、皮肤等)。
2.正气不足:素体虚弱(气虚、阴虚)、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或起居失调,导致营卫失和,邪毒内蕴。
3.内生湿热: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与外邪相搏结。”
Rita问:“是否每一种致病因素的治疗方法都一样?我知你强项是针灸,针灸对这个病效果好吗?”
我答:“针灸对这个病效果理想。
证型分型与针灸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常见证型及对应针刺方案:
1.风热犯肺(咽喉感染、扁桃体炎)
●症状:咽痛、发热、咳嗽、舌红苔薄黄。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取穴:
●主穴:合谷(大肠经,泻热)、曲池(清热)、少商(点刺出血,泻肺热)。
●配穴:尺泽(肺经)、天突(利咽)、大椎(退热)。
2.湿热蕴肤(皮肤感染、丹毒)
●症状:局部红肿热痛、渗液糜烂、舌苔黄腻。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取穴:
●主穴:阴陵泉(健脾祛湿)、血海(凉血)、足三里(调脾胃)、阿是穴(局部围刺)。
●配穴:三阴交(利湿)、委中(刺络放血,泻热毒)。
3.热毒炽盛(重症感染、脓疡)
●症状:高热、烦渴、局部化脓、舌红绛苔黄燥。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排脓。
●取穴:
●主穴:十宣(点刺放血泻热)、大椎(泻阳热)、曲泽(心包经,凉血)。
●配穴:膈俞(血会,凉血)、丰隆(化痰浊)。
4.正虚邪恋(反覆感染、慢性期)
●症状:低热、乏力、易复发、舌淡苔薄。
●治则:扶正祛邪,益气养阴。
●取穴:
●主穴:足三里(补气)、关元(培元固本)、太溪(滋肾阴)。
●配穴:肺俞(补肺气)、脾俞(健脾化湿)。
而你的证型,正正就是风热犯肺型。”
Rita问:“其实对于这个病,我试过很多不同方法,但仍然未能解决,这个病手尾很长吗?”
我答:“预后评估。
1.急性期:若及时清热解毒,按体质配合内服中药(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预后较佳。
2.慢性或反复感染:需调理脾肺、固护正气,避免转为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
3.高风险族群:幼儿、老年人或气阴两虚者,易迁延不愈,需长期调养。”
Rita续问:“其实对于这个病,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我答:“注意事项。
1.饮食禁忌:
●忌辛辣、油炸、海鲜(发物),防助热生湿。
●宜清淡饮食,如:绿豆、冬瓜、薏苡仁等利湿清热之品。
2.生活调摄: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感染部位。
●调畅情志,避免熬夜耗伤正气。
3.治疗建议:
●急性感染期中医针灸和内服中药并用,可增效减毒。
●慢性期可定期针灸足三里、关元,增强免疫力。”
Rita松一口气,说:“看来中医治疗对这个反复难愈的病是真的有解决办法。”
我答:“中医优势:针对反复感染或抗生素耐药者,中医通过辨证调理体质,有效减少复发。
现代机理:研究显示针刺可调节免疫(如提升白血球活性),并具抗炎作用,有效提升医疗效果。”
Rita:“看来这次走对方向。”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