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博士、香港大学中医学硕士、香港大学中医全科学士、电台节目莉英谈《深》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
香港近期天气阴晴不定,时冷时热,湿度不稳,又被沙尘暴侵袭,令很多朋友都出现不适,Ari便是其中一人。
Ari问:“谭博士,近期的天气差,又因沙尘暴导致空气质素变差,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天气会出现什么病?因为除了我狂咳和皮肤过敏之外,身边同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
我答:“从中医角度来看,香港近期的天气特点(阴晴不定、寒热交替、湿度不稳、沙尘侵袭)易导致外邪(风、寒、热、湿、燥)夹杂入侵人体,引发多种疾病,以下是具体分析。
易发疾病及中医病机
1.外感病(感冒、咳嗽)
●病机:风邪夹寒、热、湿、燥,侵袭肺卫(呼吸道与体表),正气抗邪则发热,肺失宣降则咳嗽。
●特点:病情反复,症状多变(如:先寒后热、咽干鼻燥等)。
2.过敏性疾病(鼻炎、皮肤瘙痒)
●病机:风邪夹沙尘异物,引动内伏湿热或血燥,导致鼻塞流涕、皮肤红疹搔痒。
3.脾胃失调(腹泻、食欲不振)
●病机:湿邪困脾,加上寒热交替,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腹胀、泄泻。
4.关节肌肉酸痛
●病机: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痺证。”
Ari:续问:“从中医角度来看,怎样治疗呢?”
我答:“论治疗,先要分型,具体如下:
常见证型与治疗
1.外感病(分型论治)
●风寒夹湿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鼻塞流清涕。
●治法:散寒祛湿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茯苓)。
●食疗:紫苏叶姜茶。
●风热夹燥
●症状:发热重、咽痛干咳、痰少难咯、鼻干。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
●方药:桑杏汤合银翘散(桑叶、杏仁、连翘、芦根)。
●食疗:雪梨百合羹。
●暑湿困表
●症状:身热不扬、胸闷脘痞、口黏倦怠。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或藿香正气散(香薷、厚朴、藿香)。
2.过敏性疾病
●风邪犯肺(过敏性鼻炎)
●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遇风加重。
●治法:祛风通窍
●方药:苍耳子散加防风、蝉蜕。
●针灸:迎香和风池等穴。
●血虚风燥(皮肤搔痒)
●症状:皮肤干燥脱屑,夜间痒甚。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当归、生地、白蒺藜等)。
●外洗:金银花、薄荷煎汤冷敷。
3.脾胃失调
●湿阻中焦
●症状:腹胀便溏、口淡纳呆。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平胃散加砂仁、薏苡仁。
●食疗:茯苓山药粥。
4.关节痹痛
●风寒湿痺
●症状:关节冷痛重着,遇寒加剧。
●治法: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痺汤(羌活、姜黄、当归)。
●针灸:足三里和阳陵泉等穴,佐以艾灸。”
Ari问:“其实这样的天气,又可以怎样防止生病?”
我答:“预防与调护。
1.起居调适
●随气温增减衣物,重点保护颈部(风池、大椎穴)及腹部(防寒湿入里)。
●沙尘天外出戴口罩,回家后以淡盐水漱口和清洁鼻腔。
2.饮食建议
●祛湿:赤小豆、冬瓜、薏米。
●润燥:蜂蜜、梨、百合。
●忌口:冷饮、油腻(加重湿滞)。
3.增强正气
●针灸:足三里(健脾)、合谷穴(固表)提升免疫力。
●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助气血流通。
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易感风邪,可煮“太子参麦冬汤”益气养阴。
●长者:阳气虚弱,避免清晨外出受寒,可用“玉屏风散”固表。
●湿热体质者:少食辛辣,饮“五花茶”(木棉花、鸡蛋花等)。
当然,所有内服中药和食疗,都必须咨询合资格的中医,按个别情况配伍服用。
避免因天气不稳而生病需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个人体质调整。若症状持续(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日常可结合中药茶饮与针灸穴位保健,标本兼顾。”
Ari点头:“长知识了!”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