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09-13 11:45:50
张翠容,资深新闻工作者,亦是著名的女战地记者,专注国际新闻采访及评论;曾服务于中西媒体,只身跑遍中东地区、欧亚及拉丁美洲等地。著作计有《行过烽火大地》、《中东现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地中海的春天》和《欧亚现场》等 ;分别获人权新闻奖及多个好书奖。
作为“大英帝国”象征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日前以九十六岁高龄逝世,随即引发保皇派和反君主制一派之间的争议。在一片沉痛哀掉和歌功颂德的声音以外,也有另类声音借英女王之死,检讨英国过去的殖民历史。
(iStock)
不过,英国殖民的破坏与建设,经常是讨论的焦点,香港有人便高举殖民建设论。但英国另一最大前殖民地印度,却有不少印度历史学者借机鞭鞑英国在印度的殖民遗害,而印度人对女王仙游大多无感,正如《纽约时报》大字标题:《悼念女王,不悼念她所代表的帝国》。
说到印度,原来马克思在其《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谈到殖民的“双重使命”,近年西方史学界流行利用这个观点,为西方国家过去以至目前的殖民扩张辩护。
有史学家直指马克思在该文已表明,西方殖民主义具有破坏与建设的双重使命,即一方面可破坏被殖民国家的腐朽旧制度,另方面又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因此他们解读马克思认为殖民主义是进步的,他们还把其解读引进中学历史教科书里。
事实上,在英国人侵略印度之前,由于印度拥有令人垂涎的肥沃农耕地,令到其历史成为一部不断被各种民族侵略的血泪史,从雅利安人到波斯人和希腊人,再遭白匈奴人及突厥穆斯林的侵略,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孔雀王朝与贵霜王朝,曾为古印度带来辉煌的文化,特别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他以佛教为国教,并向外宏扬,令佛教得以广传。
无论如何,每当王朝或帝国崩溃,都会造成古印度的四分五裂。在这种你侵我夺的过程中,族群和语言在古印度变得非常繁多与复杂,影响到现今的印度,在十多亿人口中,已知存在着的共三十种语言和二千种方言,而且在历史上又未真正拥有过中央集权式的统一,印度人便唯有各说各话。经历英国统治及独立后要与国际接轨,英语遂成为官方语言,而没有共通语言的南北印度人,自此亦以英语作沟通语言。这算不算是英国的贡献呢?
当英国入侵印度次大陆时,该大陆正处于莫卧儿帝国衰败之际,族群宗教派系和种姓之间的混战中。明白这个特殊处境,马克思慨叹当时的印度,似乎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战利品,而它的历史,只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征服者的历史,整个社会无法抵抗,并且变得异常消极。
因此,马克思质问,既然印度逃不过侵略者的怪圈,那么,在众多侵略当中,相对而言,英国是否要比被突厥人、波斯人或俄国人的征服还有些儿建设性呢?这即被西方历史学家爱引用的“双重的使命”,破坏旧有的腐朽制度后,建立西方社会的物质基础。可是,马克思对此也不无批判。
英国殖民者自许有双重的使命,对马克思而言,其实只不过是征服者的极端伪善姿态,他们在家乡的文明样子,但一转向殖民地的时候,其野蛮本性便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马克思指出,当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单纯用贪污,不能满足自己的掠夺欲望时,便架起西方的制度方便他们征服更多的资源。当他们在欧洲大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之际,他们却同时就在印度没收了那些私人积蓄,转移到东印度公司,作为股本的股息云云。
当他们以保护“我们的神圣宗教”为口实反对法国革命的时候,另方面却从印度朝拜神庙那些香客身上榨取钱财,而且还在神庙不时发生屠杀和卖淫事件。
马克思在其殖民论述中从没赞扬殖民主义,只不过是西方历史学家不顾上文下理,仅仅抽出一段来曲解,这就叫断章取义,后世人纷纷各取所需,为殖民辩解。
事实上,近年的确吹起一股为侵略者和其殖民行为“正名”之风,当中不乏受过殖民统治人士。这令我想起中国台湾学者陈光兴的《去帝国:亚洲作为一种方法》,他在书中指出,那些被殖民统治的人包括学者,由于内化了殖民者的价值,因此容易从殖民者的角度看世界。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