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www.etnetchina.com.cn
 财金博客范强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以巴大战:阴谋论的可能与不可能
范强
作者:范强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3-10-11 13:07:13

作者介绍

资深新闻工作者。90年代任驻英国记者,专职采访香港政权交接新闻。回港后长年从事国际、两岸新闻的报道和时事分析。

  在近五千枚火箭的覆盖式打击下,哈马斯武装分子通过地道、甚至是改装滑翔翼,向以色列发动了前所未有的陆空突袭。基于这一天正好是在诺贝尔和平奖公布次日,时间点于是呈现出一种令人遗憾的启示。


  虽然诺贝尔和平奖近年引发各种争议,但在1994年,亦即将近30年前,评审委员会做出了迄今最为实至名归的一次宣布,把奖项颁给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

  此前一年,即1993年在白宫草坪,以巴两位宿敌在克林顿拉针引线下,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为中东和平确定了路线图。根据这项协议,以巴双方互相承认其合法性,同意透过和平协议结束暴力冲突,以色列撤出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区,巴勒斯坦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建国。

由和谈、冲突走向战争


  这就是当前主流国际社会支持的“两国方案”,也是北京目前主张尽快返回联合国决议案的由来。了解这一过程,是判断当前以巴问题根源的前提。

  30年前,站在白宫草坪的克林顿,不仅站在个人权力的巅峰,而且也站在后冷战时代美国一极强权的巅峰。在“历史已经终结”的自信下,美国的中东政策此时展示出对伊斯兰世界“短暂的宽容”,亦即在克林顿促成的和平路线图中,以、巴领导人均破天荒承认了对方存在的合法性。这条和平路线图如果走得下去,实际上令西方与中东更大范围的和解成为可能。

  可惜好景不长,巴勒斯坦内部激进派认为阿拉法特向以色列“投降”,巴解的权力地位被削弱,哈马斯等激进派系在1994至1996年间,对以色列发动了频密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巴勒斯坦最终分裂成两个阵营,一是占据加沙的哈马斯政府,另一个是位于西岸,继承了阿拉法特“正统地位”的巴人自治政府。

  同一时期,以色列右翼强硬派亦不满拉宾向巴人“投降”,结果导致他在1995年11月4日被公然刺杀。至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遭受911恐袭而发动反恐战,彻底放弃了克林顿的中东和平进程,转向“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单边主义,启动以推翻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敌对政府”为目标的所谓新保守主义“大中东计划”。

  因此,今天的以巴之战,是以色列右翼强硬派,与哈马斯等巴人激进组织长年恶斗,以及美国对中东政策大幅度波动的结果。忽视以巴关系在美国一极时代下,由和谈、冲突走向战争的来龙去脉,就可能低估了中东爆发更持久和广泛冲突的危险,而沉迷于当前的各种阴谋论和短期利益计算。



以军战力神话破灭,一辆坦克被巴人摧毁。(美联社)


内塔尼亚胡欲擒故纵?


  换言之,只有依托上述大背景,才能更准确判断当前各种阴谋论的可能与不可能。例如其中一个主要的疑点,就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进攻,为何以色列的情报机构、边防侦察系统事先毫不察觉?会不会是内塔尼亚胡政府欲擒故纵,试图透过巴人的进攻来激起以色列国民的团结,以便达成剿灭哈马斯并重新夺回加沙的目的?

  但无论是对内塔尼亚胡政府,还是整个右翼强硬派,“欲擒故纵”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过于冒险。在政治上,内塔尼亚胡及右翼强硬派的理念基石,就是以色列必须以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在国家安全和国土面积上寸步不让,寸土必争,这是数十年来以巴关系由和谈、冲突升级至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袭击发生后,以方官员用以色列的“珍珠港”和“911”来形容事态的突发性,但事实上,哈马斯自从成立以来,一直是以色列最主要的安全威胁,受到以方情报界严密监视,和压倒性的军事围堵。因此,一旦哈马斯破防,内塔尼亚胡政府就必须承担责任,在“欲擒故纵”的问题上他没有太多的回旋空间。

  纵容哈马斯武装分子突破以军防线,屠杀参加音乐节的平民,不仅远远超出了内塔尼亚胡等人可以承受的强硬派意识形态底线,并将导致右翼政府为以色列国民塑造的心理安全破防。如果内塔尼亚胡被揭发拿以色列军人和平民的生命代价来“欲擒故纵”,他及其政治派系将难逃被“钉进棺材”的下场。



以军用重炮轰击加沙城区。(美联社)


伊朗欲裂解以沙关系正常化?


  事实上,哈马斯发动突袭的时间点,正值以色列国内政局最为脆弱之际。由于内塔尼亚胡推动的司法改革被指揽权,引发罕见的全国示威浪潮,国防部和情报机关摩德萨内部,亦传出不满声音,防长亚阿隆甚至因为反对内塔尼亚胡的极右政策而被解职。而在国外,乌克兰战事又吸走了以色列盟国的注意力。


  因此,哈马斯趁乱得手并非不可能。一个最为根本的事实就是,无论内塔尼亚胡政府有何种“阴谋”,此次进攻是哈马斯主动发起,武装分子屠杀音乐节平民、挟持人质的行为亦已公诸于世,并不是一次“伪旗行动”。

  虽然哈马斯过去与以军时有冲突,但在以军围困下其实处于被动挨打的劣势,为什么这一次表现得脱胎换骨?围绕着这个问题,也有一种阴谋论,以色列官员公开对此表达了猜疑,就是伊朗支持了哈马斯的行动,目的是破坏由拜登政府牵线的以色列与法特阿拉伯关系正常化。

  有一种情况确实可能引发伊朗担忧,就是拜登政府在拉拢沙特和以色列的过程中,有可能向沙特提供核武技术。如果美国向沙特的核武计划开绿灯,就自然会容许以色列也将拥核公开化。换言之,伊朗可能在区内同时面对两个核子对手,而它本身则因为受到美国制裁,恐怕会在这场核竞赛中落败。

哈马斯行动具新特点

  值得留意的是,哈马斯在此次突袭行动中展示出三个新特点,一是对平民的杀戳犹如“伊斯兰国”(IS)般残忍,这反映了哈马斯对以色列仇恨的升级。二是突袭策略不同以往哈马斯与以军散兵游勇式的打斗,反而更像2006年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突袭以军防线般,一开始就迅速抓捕大批人质,使得以军在尔后对黎巴嫩的地面攻击中投鼠忌器。



哈马斯的火箭雨令以色列垦殖区居民陷入恐慌。(美联区)


  三是成功破解了以军“铁穹”反导系统,虽然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弹药,通过密集的“火箭雨”就可以令“铁穹”难以招架。但这需要哈马斯清楚了解“铁穹”的部署情况,才能计算每个防区动用的火箭数量。哈马斯是如何获得这些情报的?

  内塔尼亚胡欲擒故纵?伊朗欲裂解以沙关系正常化?阴谋论纵然各有可能,但并不改变基本事实,即采用恐怖手段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或动用重炮轰击挤满平民的城市,都只会令以巴,甚至中东的道德与文明沉沦。

  以国内部的反内塔尼亚胡示威,说明以色列也有极为高涨的和平呼声,而哈马斯也只是占据了加沙,西岸的自治政府仍旧是巴人在国际社会的合法代表。这就是何以重提两国方案,尽快促成以巴重回克林顿时代签定的和平路线图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拜登政府已迅速向地中海东部派出航母打击群,作用是封锁加沙海岸,防止伊斯兰世界向哈马斯提供援助,以便以军可以放手发动地面战。拜登此举如既背离了克林顿的两国方案,又激化了美以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矛盾。


美军航母打击群封锁加沙沿岸,协助以军发动地面战。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分享:
返回范强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