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17-03-21 09:23:30
刘君孟(Ivan Lau),本地资深传媒人兼形象造型师。被喻为本地新派人气时装专栏作家,文笔一针见血,爱以时装业界之二三事来讽刺时弊。文章散见Yahoo、 Roadshow、《Cosmopolitan》、《经济日报》、《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香港缺乏明星这现象,在近年都成为社会讨论话题。同一样剧情的电视剧和电影里,来来去去都是那些面孔,乐坛就更加不用说。死因有很多,青黄不接、明星结婚生子淡出、业界缺乏慧眼及提供专业训练、娱乐事业滞后引致明星向国内发展、政府支援不足,以至大众市民喜好因素,都直接造成今日局面。所以做杂志的朋友都说,现在找明星拍摄封面,比死更难受。
当陈慧琳、杨千嬅和梁咏琪都处于半退休状态,容祖儿和蔡卓妍亦不再是青春少艾,剩下来可以担大旗的女星寥寥可数,而业界只好四出搜括年轻一代新演员,因模特儿工作而被电影圈发掘的苏丽珊便是好例子。而之后袁澧林的出现,大家更好像发现新大陆,如获至宝,这位被封为文青女神的新面孔在一夜间成为各大杂志媒体抢手货,连Chanel也爱上她。然后,出现了谈善言和李靖筠,她们同样由模特儿晋身娱乐圈。到最近,又出现了一位新晋女演员,名叫陈汉娜,即将上映的电影《贪狼》是其处女作。她们的共通点,都是模特儿出身,标致面孔,而最重要是被标签为文青气质女神。陈汉娜亦因为其文青外型讨好,据说已经被Christian Dior钦点,之后,当然是接踵而来的杂志封面。
被封为文青女神的袁澧林,她的出现,似乎变成本地业界寻找新人的唯一方向。
“文青”没有不妥,香港能够出产有气质女演员其实是一种福气,一时间出现很多新演员,好不热闹。不过现在业界眼中,就好像只看到一种颜色,除了“文青”,没有其他。新人辈出,百花齐放对本地娱乐圈理应是好事,但有需要20个或更多袁澧林吗?我并非质疑以上几位新人难成大器,但从业员只顾一窝蜂去提拔文青派系新人,那何来百花齐放。而内地有不少新演员都是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或上海戏剧学院被发掘出来,但近几年,你可听过有新演员是从香港演艺学院或一些剧场被发掘出来?我并非歧视模特儿,因为余文乐和周柏豪都是模特儿出身,但业界自我阉割,否定以资质才华作先诀考虑条件,这的确可悲。
内地有很多新晋明星都是毕业于戏剧学院,周冬雨是其中之一。莫非在香港读戏剧的学生的潜质,都比不上一位模特儿?
有人会说,全世界娱乐圈都是以样貌外型行先,这是事实,不过外国地大脉博,要选拔有样貌有潜质新人是易如反掌,而香港根本没这本钱左挑右选。就以韩国为例,虽然他们都以外型条件来选拔新人,但他们业界会花至少4至6年,以包食宿形式作地狱式培训新人。而香港业界所欠缺就是耐性,以及斤斤计较回报率。没错,玉不琢不成器,新人是需要时间磨练才成大器,郭富城都要经过20年时间由稚嫰演技到今日成为影帝,但今日香港投资者不会花20年等待袁澧林成为影后。上文提到超级品牌Chanel对袁澧林爱护有加,其实亦反映出本地娱乐圈为何营养不良,当很多没甜美样子或上了年纪的女艺人都被品牌拒诸门外,投资者基于商业考虑,便不会逆风而行。而杂志报刊为了赚钱,将封面卖给品牌,都被品牌主导了封面主角取向,像惠英红或郑欣宜这些女星,根本没可能成为封面主角。又假设没品牌商户左右决定,其实又有几多杂志可以有《号外》的视野,去做不一样的封面。结论是,香港其实不是没有明星,是有的,只不过被闲置一旁。青黄不接?都是事实,因为大家都走去捧模特儿,读戏剧的人一辈子也没这机会得到垂青。这就是今日的香港,埋怨没明星?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怨。
很多时装杂志不时歌颂女性的ageless beauty,但年过50岁而可以登上杂志封面,来来去去就只有刘嘉玲、张曼玉和钟楚红,是其他女星不够class?杂志主编个人偏好?抑或受制于品牌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