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8-31 09:44:09
于1972年加入香港《大公报》,至移民加拿大前已升迁为编辑副主任,且为报社撰写与财经有关社论。于1999年回流香港,并受聘于证券行,创办研究部,和任研究部联席董事高职,对金融经济更具深度专业。于2006年转职NOW电视,任财经台主持及评论员,对香港、内地以至欧美经济金融动态作专题深入分析,和每日接受观众电话的个别股票问咨,以图表技术和基本因素简明扼要提供专业意见,深为观众欢迎;为香港、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报章、杂志、财经网站撰写财经文章、专论
中国的消费零售、固投等主要经济指标于最近几个月有增长放缓的倾向,主要受到外需异常疲弱之压,但要化解内需疲弱困扰,其中可为之道乃设法强力释放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庞大存款,和以保障消费者应有的合法合理权益、鼓励和支持零售服务企业推出多种多样优惠措施。只要消费及服务等内需行业有更大的资金资源及活力发展,会确确实实的力挺工商服务行业企业产销,回报提升当强化固投,及产生保就业稳收入的效应,国民经济肯定会逐步恢复甚至再现稳中有进佳态。
可考虑派发消费券和鼓励商号减价相配合
要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恢复步伐有逐步放缓的态势,特别是7月份,更初呈几乎全面走慢的负面倾向,当然受到(1)对美国和欧洲等市场为主的出口新订单于2023年以来的不断收缩和向下的严重压力,同样重要的是(2)境内的工业及服务业等生产逐月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不断减速,和持别是以16至25岁群组的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欠理想,使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渐次失色,无疑使内需短期暂难有明显改善。
但改善和解决内需疲弱的问题,办法颇不少,而现今最是重要该为把存放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异常庞大存款,合理地释放出来,当会支持实体经济更有力的恢复甚至稳中有进发展。
君不见,中国的人民币存款相当庞大,过去的存款率一直处于60%或以上,而近期更远逊此数,若适度合理释放出来,对内需当然有相当重大的支持和刺激作用。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字,可见(I)人民币存款余额,于2023年7月份末达277﹒5万亿元,同比增加10﹒5%,即使涨幅不及贷款余额于是月份的11﹒1%增幅,惟相对于(II)贷款余额于7月末时所达230﹒92万亿元,结果为(III)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的净数,居然达到46﹒58万亿元,是为不大正常的现象。
此因住户及住户与企(事)业单位的存款余额高于贷款余额,乃经济重大警告:(i)企业的经营生产在外需及内需皆疲之困,不敢贸贸然进投资,甚至缩减生产所需,使原有的贷借准备金继续存放于银行体系;(ii)住户在就业和收入有感不大稳定的环境底下,当然是减少不必要消费,增加存款,以积谷防饥,都可视为对内需甚至整体经济前景有所忧虑的具体现实表现。在外需愈来愈衰,无疑使中国经济受惠重大的困扰,但内需,肯定是中国的稳中有进经济总基调的十分重要支持力量,而释放商业银行的存款,更是挺内需的十分重要的支持力量,要作出化解存困,做法有多,重点当然是(一)直接了当的推出优惠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意欲及意向,可以考虑派发“消费券”,要居民要付款始可使用“消费券”支付所涉款项的一半,而“消费券”当然要有一定的额度予个人;也可以分阶段派发“消费券”,使不同阶段有刺激消费作用,效益会有延续性。
商品增销会促企业补现货及存货促工业增产
还有(二)鼓励工商各业推出减价优惠行动,配合“消费券”,便可以产生相得益彰之效,和(三)“消费券”只限适用于零售购物、饮食等方面,而不能用作缴交帐单,从供与求两方面相配合,会产生更佳效应。
只要以消费零售市道转活,不仅服务业即时受惠,而商品的销情理想,会补充现货、存货,使以制造业为主的各种各样工业企业会增加内需订单,尤其是劳工密集的工业得益或会较大,并衍生增加劳工的需求压力,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为良性的供与求的经济循环。
释放银行存款刺激消费零售餐饮等内需,只能够补充以出口为主的外需严重萎缩所产生的强烈负面影响,故国民经济不容易摆脱近期增长放缓的困扰,只是放缓的速度可能减慢,故中国仍宜考虑把经济预期作出调整,让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稍调低0﹒25%或0﹒5%,不一定要“保五”,多年前的“保九”、“保八”的预期可以作出调整,现时亦可参考和作出考虑。
中国GDP近年季度增长与最新预测(%)
===================
1Q 2Q 3Q 4Q 全年
-----------------------------------
2023# 4﹒5 6﹒3 #4﹒0 #4﹒75 #5-4﹒75
2023 4﹒5 6﹒3 - - -
2022 4﹒8 0﹒4 3﹒5 3﹒0 3﹒0
2021 18﹒3 7﹒9 4﹒9 4﹒0 8﹒1
2020 -6﹒8 3﹒2 4﹒9 6﹒5 2﹒3
2019 6﹒4 6﹒2 6﹒0 6﹒0 6﹒0
2018 6﹒8 6﹒7 6﹒5 6﹒4 6﹒6
2017 6﹒9 6﹒9 6﹒8 6﹒8 6﹒9
2016 6﹒7 6﹒7 6﹒7 6﹒8 6﹒7
2015 7﹒0 7﹒0 6﹒9 6﹒8 6﹒9
2014 7﹒4 7﹒5 7﹒3 7﹒3 7﹒4
2013 7﹒7 7﹒5 7﹒8 7﹒7 7﹒7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整理:黎伟成
(*为预计初值数字。#为修订预计)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