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于1972年加入香港《大公报》,至移民加拿大前已升迁为编辑副主任,且为报社撰写与财经有关社论。于1999年回流香港,并受聘于证券行,创办研究部,和任研究部联席董事高职,对金融经济更具深度专业。于2006年转职NOW电视,任财经台主持及评论员,对香港、内地以至欧美经济金融动态作专题深入分析,和每日接受观众电话的个别股票问咨,以图表技术和基本因素简明扼要提供专业意见,深为观众欢迎;为香港、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报章、杂志、财经网站撰写财经文章、专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25年2月17日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表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并强调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而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营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家乃民企和创新发展重中之重
以习近平为主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高调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乃因民间经济和民营企业于已故领导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凡40多年取得优良成效,特别是在科技研发创新,和应用至智能社会及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发挥十分积极有用效益及贡献,是为中央高度重视之因,重点有:
要特别指出者为(一)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多谈到“民间经济和民营企业”中多番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即使是摆放在“民营企业”之后,但“民营企业家”是中央历来罕有的所重复强调,我之解读为:任何企业之经营成与败、得或失、赚或蚀,很重要受到管理高层的决策和企业的各部各级人员的执行结果,而此会受到中央高度重视的民营企业家,所经营的民企主要是在高科技转智能社会应用取得相当、相当巨大成就者,更为美帝国霸权之要打压围堵封杀的重点。
由是中央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在向特别是美霸为主的全世界作出的宣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亦毫不动摆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企要赚利以生存,必须在产销经营有十分审慎而有力发展和争取回报,与国企当年之须国家注资存活重组和重新发展(我所指是若干国企),有很大差异,是以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有可以更大自主科技创新应用的民营企业,配合大规模之国企,是为中国经济可以在稳中有进总基调的框架下,可以提质升级发展之道。
美国佬要打压中国民企非民主价值
此为民间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之于(二)习近平所力表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之因,乃:人民生活水平将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全面深化,特别是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
习近平更表: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给民营经营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因“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给民营经营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尤其是民企之产销,对国民经济有愈来愈重大的贡献,民营企业在商品于2024年1-11月份的进出口累计21.99万亿元,同比增8.7%,在整体外贸占比55.3%,较可见民企在中国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和外贸体系,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贡献。此因政府的政策积极正面的扶持持续。来自中国海关的最新数字,现时有超过60万家公司企业从事外贸经营主体的业务,其中有55万家属民企性质。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此为习近平强调之(三)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将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全面深化,特别是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给民营经营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须强政策工作化解民企所遇之困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亦认识到(四)当前民营经营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
由是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同时要认识到,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违法行为,都不能规避查处。要认真落实客项纾困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注意综合施策,对企业一视同仁。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和(四)习近平强调: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境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