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10-20 09:17:00
作者为资深投资者。
大市昨(19日)继续寻底,A股亦乏善可陈,两地股市都人心虚怯,避险情绪弥漫。放眼美股,除了以、巴冲突阴霾这个不确定性会令美股跌之外,基本趋势还算歌舞“升”平,长远可真仍会是“西”边日出“东”边雨?
在加息周期之初,美股往往会有5%至10%的调整,通常持续两个月之内;其后,随着企业盈利增长,支撑美股走高。直至盈利增速放缓甚至下行,或是投资者预期盈利减少,美股才会大跌,但通常会在加息周期结束后,美股才跌。今时美联储局还未加完息,美股持续上升,似符合以上“剧情”发展。
“我不杀伯仁”理论
Real Investment Advice(RIA)首席投资策略师罗伯茨(Lance Roberts)近日就探讨了《“非意图后果”法则》(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对美股的影响。他引述彭博一篇关于美债的文章指出,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历史法则,就是《“非意图后果”法则》。
罗伯茨表示,100年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年)因区分了可计算的风险,以及不可知的不确定性而闻名,但这位大师却忽略了第三个因素:非故意造成的后果--一些原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却出现了,这便是《“非意图后果”法则》。投资者往往做了一些错误决定,导致一些他们始料不及的后果。
每当大部分投资者认为,个别资产例如股价的表现最差时,便是开始买货的最佳时机,但罗伯茨指出,长远而言,投资者持续表现欠佳,有一半(50%)正是由于这类心理因素(图一)。
财经市场研究机构Dalbar也曾指出,投资者有多达9种的非理性偏见,导致作出错误的投资决定,包括因厌恶亏蚀而在最差的时间,恐慌性抛售,以及一味跟随其他人于高位买入,或在低位沽货的羊群效应,甚不明智。
美股“今次情况不同”?
此外,投资者有时也过分乐观,不肯面对现实,常以为“这次情况不同”,憧憬着自己的投资会出现相当戏剧性的逆转。当市场处于低谷和高位时,这些非理性偏见往往造成最负面的后果:蚀,投资者须加倍留意。
今时加息持续,高息环境相信会维持一段颇长的时间,而借贷成本高,就会阻碍经济增长,最终令企业盈利下降。不过,美股投资者却乐观地选择相信“这次情况有所不同”,遂导致美股基本维持升势,而波动性也受到抑制(图二)。
加息之弊,众所周知,但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美股投资者仍愿意买贵货。在加息环境下,买估值过高的股不是好事,但投资者却又再以为“这次有所不同”(图三)。其实,当美股估值(P/E)与波动率(VIX)比率升高时,通常就会有较明显的调整或熊市同时发生(图四)。
投资者抱“这次不一样”的想法买美股,可能是倾向相信美联储局能够控制结果,防范金融危机、熊市或经济衰退等,但恐他们将要为买贵货而付出代价。
选股要看性价比
一众“专家”分析投资行为,往往倾向看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图一)的“半杯水”,笔者反而会看其余两个各占四分一,共成另外“半杯水”的资金因素。不管“无钱投资”(25%)或“资金作其他用途”(25%),还不是“无水”?
市场缺水,不是新闻。一众投资机构或真的“无水”,或更审慎落注,固然是今时中、港股市水干的原因,但全球小投资者(同时是一般消费者)“无水”也不容忽视。周二(17日)芜文《大家都穷了,你穷了吗?》(图五)便尝试从美国消费意欲,看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及市道,若鱼缸根本无水,鱼怎得活?
面对通胀、加息,高息环境又势将持续,人穷自然志短,无水就会股冷,遑论有闲钱消费。《穷》文提及,美国宜家(Ikea)针对消费市道疲弱,拟减价促销。其实,内地的消费市场,竞争更惨烈。临近“双11”,内地电商拼多多(美:PDD)再以更低价、包邮价促销,火“拼”港人较熟悉的淘宝。
当中、美两大民生消费品都不约而同地减价促销,从中是否已可窥见全球经济一些端倪?而今年“双11”,相关电商又会否仍如往年一样好生意,相关股票仍可看高一线?
正如《穷》文说,企业要生产或提供性价比超高的商品或服务,要“抵食夹大件”,才可在消费者干涸的荷包、市场接近枯竭的水源中,找到续命的甘露。投资者寻宝,也当循此方向。
投资涉风险,每位投资者承受风险程度不一,务必要独立思考。笔者会因应市况而买卖。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