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11-24 15:49:57
有言本港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但社企FoodCycle+联合创办人郑逸豪直言,早于20年前留意到海外及内地市场,有不少靠回收再造“搵食”的成功例子,反而深信以创新项目及跨领域合作,同样在本地大有作为。
社企FoodCycle+联合创办人郑逸豪认为,近年各地政府及企业正大力发展可持续及绿色经济,在中国香港市场创立厨余回收同样可维持生计。(张宝燕摄)
他指出:“随着企业及政府加大资源投入,终于不再单打独斗。”同时为早年研究的升级再造(upcycling)方案,争取生存空间。
郑逸豪早在15年前入行,现时除了拥有社会企业家的身份,钻研回收有机废弃物、蚯蚓堆肥、以豆渣制成猫砂、鱼菜共生等促进可持续发展方案,还有从事环保、ESG(环境、社会和管治)顾问工作,以及于多间大学担任兼职讲师。
早年于中大环境科学系学士及化学系硕士毕业后,他曾到苏格兰公干,该地由能源及产业以至日常生活,关于环保的巧思随处可见。其间他亦见识到不同回收项目,并因工作机会接触到厨余回收,因此萌生于本港创立厨余回收业务念头,分别于2010年及2017年创业。
推厨余回收 企业也愿做
多年来默默耕耘,惟初期并未遇上好时机、好政策,首次创业失败损失数十万元,甚至被太太“劝退”。即使在收入方面,对比仅在大企打工,月入至今已超过10万元的同系毕业生,收入相差一半,他仍表示对厨余回收业的发展出路,抱持较乐观的看法,认为市场环境转变、改善产业发展模式等,将带来更多可能性。于是吸取经验另起炉灶,创立社企FoodCycle+。
他认为:“香港人质素并不低,近半年来参与小区推行的回收项目时,见到的成果亦非常惊人。来到回收点的人都是守规矩,清楚了解回收要求的。”另加上回收点以积分兑换礼品作招徕,均有助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由以前观察所见,可能仅有5%人愿意为环保付出、支持环保,至现时已达到40%。
随着近年公众环保意识抬头、企业愈多愈关注ESG,并将其纳入长远发展项目、政府角色有明显转变,陆续令他在推动市场合作的情况有改善,他更预期该社企有望于未来3至4年回本。他指,尤其留意到与食品厂、酒店业及餐饮业合作,推行新项目及方案如厨余种植时,变得更容易。
例如一些与大型酒店集团及连锁餐饮店的合作计划,也变得更长远,不再是短短数个月完便完结。他指:“由于合作成果可以量化,即使厨余回收项目所需费用比普通掉垃圾贵3倍,企业也愿意去做。”
研发“加乐泥” 可稳定出产
至于近年政府角色,他亦认为有明显转变,令其不论是获邀请或自己报名获得的机会都有增加,不再单打独斗。回顾10年前,他与当时的商业伙伴均难以找到政府相关人士洽谈厨余回收:“对外虽说支持(厨余回收),但实际又有多少资源支持呢?”直至2018年,环保署启用O.PARK1(小蚝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1期),其察觉未能独力完成所有工作后,终于进一步考虑与第三方公司合作。
郑逸豪花约7年时间研究重点项目“有机堆肥加乐泥”,采用凉茶渣、咖啡渣等制成,现时分别在线上以及city'super、一田、花墟店铺等地方销售。(张宝燕摄)
目前该社企开设的厂房位于上水,该场地每月总计回收约40吨至50吨有机废弃物,当中约25吨至30吨有机废弃物,包括凉茶渣、咖啡渣、豆渣、啤酒糟、木碎等添加物,会用作生产其重点项目——有机堆肥产品“加乐泥”,每月大约转化成5吨至7吨加乐泥,有稳定出产。他指,早前花约7年时间钻研,并得到香港赛马会慈善基金资助,以及多间食品商支持,才于今年初正式推出市场。据透露,该产品在6至7月高峰期月入达8万元,现时则为4万至5万元。
吸新世代入行 两方面添诱因
以FoodCycle+推动的厨余回收为例,郑逸豪认为升级再造(upcycling)部分也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更令他感叹的是,愿意投身该产业下线的年轻人才愈来愈少。“也遇过一些实习生,只懂纸上谈兵,未必肯落手落脚做basic research。”同时建议学界,应更清楚让学生认识该行业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现时他亦正积极招揽人才,并于今(24日)开始举行的社企民间高峰会2022,向年轻新世代分享其作为社会企业家的经营心得,如何推动创新等。期望藉此让他们认识更多有关环保行业的出路、发展机会等,吸引年轻人才入行。
他又建议,可以从两大方面增加诱因,包括:(1)政府可伙拍有经验的公司分担工作,要有耐性发展,并免得业界及人才担心削减环保产业资源;(2)业界则可增加薪酬福利。
环保产业窘境 港欠经验人才
回顾本港在2017年触发的废纸围城,以至近年转型回收木制电灯柱及防撞木栏循环再用的志记鎅木厂被收地、回收纸包饮品盒机构“喵坊Mil Mill”等风波,均唤起公众关注本港环保产业、环保回收面临的窘境。
追上步伐 预计需5至6年
郑逸豪认为,Mil Mill风波更启发外界反思,是否必须是高科技的类别如工业4.0,以及元宇宙技术等,才能在此地有生存空间。
他又形容,本港环保产业下线正面对的情况是“遗失了某些东西,多于技术落后”,包括欠缺经验及人手。例如该社企早前研究豆渣制成猫砂的项目,“在内地订部机来中国香港,可是到了中国香港却无人懂得组装、无人识做。”
虽然中国香港的科研前卫,可是能够落地应用技术的人才却十分罕见,因此该产业的发展亦难以一步登天;预计未来还要5至6年才可追上步伐。
摘录自香港经济日报。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