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5-05-28 11:13:26
大肠癌为本港第3大常见癌症,死亡率排第2。纤维摄取不足、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取过多等因素均会增加患肠癌风险。最近香港防癌会针对大肠癌患者、康复者及其照顾者的调查发现,逾70%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惟逾50%人士对病情、治疗及药物信息均无充分理解,在治疗决策方面角色被动。近年“联合治疗”被证实有效延长大肠癌晚期患者生命、提升生活质素。有医生鼓励加强医患沟通及健康自主性,共同制定最适切的治疗方案。
调查揭普遍受访者对大肠癌认识不足
香港防癌会癌症教育小组委员会主席林嘉安医生指,市民普遍听过大肠癌这个病,但部分人对治疗方法存有误解,曾有患者讳疾忌医、药石乱投,导致错过黄金治疗期。香港防癌会最近进行了一项调查,深入了解本港大肠癌患者、康复者及其照顾者在健康自主及治疗选择方面的情况。在105名受访者中,大部分患者为41岁或以上,逾70%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期至晚期,近半患者现时于公立医院接受或跟进治疗。
调查发现,受访者主要透过医生获取药物治疗信息,逾50%受访者对病情、治疗或药物信息均无充分理解,甚至有近30%受访者表示认识浅薄,甚至毫无认识。在治疗决策方面,仅有40%受访者认为自己参与程度较高,反映大部分患者处于被动角色。
在治疗期间,患者最担心的是身体痛楚和药物副作用,其次是对自理能力及日常生活的影响。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理解药物治疗的选项能减少焦虑、增强自信心、稳定情绪,并提高参与感。调查亦发现,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他们大多认为,除了价格外,疗效最为重要。
联合治疗成第三线晚期大肠癌治疗新趋势
治疗晚期大肠癌有新突破,联合使用新型口服化疗药物和注射性标靶药物(血管生成抑制剂)不受前线药物重复使用的限制,而且效果比单一治疗理想。在美国、欧洲及中国等国际间多个治疗指引中,均建议“联合治疗”作为第三线晚期大肠癌的治疗方案,成为新趋势。
林嘉安医生表示,“联合治疗”不仅有效延长患者总存活期及无恶化存活期,更有助维持生活质素,推迟健康状况恶化的时间。他引述刊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临床研究指,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存活期中位数为10.8个月,接受单一治疗的患者则为7.5个月。
其中,本港年约70岁黄先生(化名)患有乙型肝炎,没任何大肠癌征状,每年大便隐血测试结果也无异样。惟他在恒常检查中发现肿瘤,于2024年6月确诊大肠癌第四期。由于认知不多,他上网搜集参考资料、与病友交流,积极了解病情及药物效用,与医生商讨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
惟接受化疗及手术后,也未能完全清除肿瘤,今年2月更于肝、肺发现新肿瘤。与医生商讨后,他于今年4月中展开“联合治疗”。虽感到药效较强,但他表示,整体治疗反应与以往经历相似,生活质素亦得以维持,期待此次治疗会带来改善。
林医生指,“联合治疗”常见副作用如恶心、腹泻、手脚麻痹等一般可预期,亦可透过辅助药物缓解。他提醒,有多种方案治疗大肠癌,成效及副作用因人而异,患者宜主动与医生商讨并制定个人化治疗方案,以延长存活期及提升生活质素。
转载自晴报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