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12-02 11:06:57
喜欢一切有滋味的事物,艺术尝新者,厨艺创新人。天生不是走肉(吃素)的,不过多年前意念萌生,把所有肉类连海鲜也戒掉,为的不过是体验人生的真滋味。走肉不光是饮食方式,亦是生活态度。但愿大家爱自己、身边的人事与动物,更学懂惜食。 著有《走肉朋友》、《走肉家人》素食食谱书。2019年3月,在台湾推出首本料理文学《走肉之味》,谈走肉的初心体验。同年,另有记录台北漫吃小故事的《走肉寻味》,和素食食谱书《走肉情人》。
当蒜头、姜丁和九层塔,在锅里炒起来的时候,那年坐在湾仔鹅颈桥底下大牌档里,跟朋友们吃着小炒的日子,被味道勾引回来。记忆之中,没有吃过桥底辣蟹(想是在我吃到这道菜以前,已经成为走肉朋友了吧),却因为国外的朋友来港的原故,去过以辣蟹闻名的餐厅里用过餐(早已忘记,不能吃蟹的我,当时候吃的是什么东西了),虽然上桌的蟹的气味记不起来了,但香料的香味却还残留在脑海里。
记忆是零碎的,很多时候会加添了自我的联想。就在味道的勾引之间,零碎,与真假不清之间,想起了桥底辣蟹。大概是太久没有回家了,这几个礼拜,总情不自禁的,跟家乡味道纠缠着。跟朋友聊起香港美食的言谈之间,记起了这火候十足的香料气味——桥底辣蟹,勾起了坐在旺角庙街的大牌档中,看着铁锅在炉火面前晃动,漆黑的夜街中,伙计走来走去,收执碗筷和下单,忙个不停……那锅气,和混杂环境合一的记忆。
做食谱厉害的人,不一定是什么美食专家,但一定是记忆很强的人。有的,可以把当下吃过的食物,用过的调味,立马拆解出来;另有的,则可以凭着那丁点的记忆,加上合理的味蕾化学的配对逻辑,把吃过的味道,重新建构出来。虽谈不上如大师们般的厉害,但经过多年来创作食谱的经验,总算能领悟当中的一些点子,味蕾分子配搭的微妙,把吃过的,或想念的食物,加点想象,创意或改良,重新做回来。
食谱从来不会是重复,千篇一律的。即便是寻常不过的苹果派,用的食材相同(都是苹果,不会有别的吧,哈),调味几乎一样,在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记忆的重建,也是新颖东西和概念的融和,结果,做出来的苹果,就是不太一样:或是变得更美味,或是改良了它的处理方法,又或是改造成更适合东方人口味,又不失传统口味的苹果派。
走肉以后,用不了螃蟹,改成豆腐和杏鲍菇,配合台湾常见的九层塔(罗勒的一种),炒出一道不太一样,但令人口味直流的蔬食版桥底辣蟹。把纠缠的家乡记忆,大牌文件的情景,热烫的炉火的感觉记忆,瞬间的呼唤回来。边炒着食材,边回到过去,那个因为疫情,没法回味的过去。人的记忆是很有趣的,能突然回去潜意识初期的过去;味蕾的记忆,也如此,可以把置身千里之外的人,借着食物的香气和味道,瞬间带回食物记忆的当下/场景之中。嗯……看来,我真的想家了。
注:自3月起,每月一次的台北/台湾蔬食情报,改以防疫食谱来代替。
桥底辣辣菇(2人份)
(图片由作者提供)
时间:25分钟
材料:
(图片由作者提供)
豆腐1砖(块)/杏鲍菇3个/红色灯笼椒(甜椒)3条/姜1块/蒜头4瓣/九层塔3小束
调味料:
盐2茶匙/糖1茶匙/鹰粟粉(地瓜粉)2汤匙/辣椒油适量
工具:
菜刀/砧板/蔬果刨刀/平底易洁锅(不沾锅)/汤匙/茶匙/茶杯/木锅铲(木锅铲)/木筷子/碟
做法:
(图片由作者提供)
1.将豆腐厚切(如图),用厨房纸巾把多余的水份吸走。
(图片由作者提供)
2.用1茶匙的盐,和2汤匙的鹰粟粉(地瓜粉),撒在豆腐块上(如图),腌(卤)5分钟。
(图片由作者提供)
3.以中火预热平底易洁锅(不沾锅),倒进2汤匙的食油。放进步骤2,改以中大火,把豆腐块煎成金黄色(如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4.彻底清洗九层塔,摘出叶子(如图),再把它切碎。
(图片由作者提供)
5.刨(削)走姜块的皮,洗干净以后,切碎(丁)(如图)。
6.切去蒜头的头尾,洗干净以后,切碎(丁)。
(图片由作者提供)
7.斜切杏鲍菇成厚片(如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8.摘掉红色灯笼椒(甜椒)的蒂和籽,清洗干净,切成丝(如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9.以中火预热平底易洁锅(不沾锅),倒进1汤匙的食油。放进步骤4、5和6(如图)。炒香后,放进杏鲍菇和调味料(辣油可按个人口味加入),炒至杏鲍菇给炒熟为止(不要盖锅/锅盖啊)。最后,把之前煎好的豆腐块(步骤3),放进锅(锅)中,把火关上,炒拌均匀后即可。
笔记:
1.由于把传统的红辣,改用了不辣的红色灯笼椒(甜椒),且辣油可随个人口味调放,原则上,这是一道适合大人跟小朋友的食谱喔~
2.豆腐含有植物性蛋白质,可以加强免疫力。
3.菇类食物,有“高分子多醣体”,是提升免疫力系统能力的主要营养之一。
4.九层塔中的各种化合物,能增加身体抗体的产量。
5.蔬果全部要彻底洗净。
6.每次煮食和进食前,请彻底洗手喔。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