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06-28 16:39:56
生于八十年代,土生土长的室内设计师。在香港读设计,在香港做设计,在香港教设计。 现为Hintegro Design 和 HINT.选物店的主理人。以设计作为桥梁,助学生多角度看世界;以设计作为语言,让人发掘隐藏于生活中的美学。
开了选物店之后,许多人问,办公室本来在沙田的我们,又为何会来到西营盘?除了之前提及过的巧合和缘份,更是察觉到西营盘有新旧融合得刚好的个性,于是找了找过个小区的的故事,发现和我们开始HINT.的初衷很相近。
一“目”了然的博物馆
提及山城,不得不提及它的故事,在中国香港开埠初期,从港岛西北部登陆的英军在此地建营房,当时它被名为“西营房”(Western Encampment)。及后太平天国之乱,大量内地难民逃亡,于是港英政府把军营改为市镇,供他们居住。因此,它是我城最早发展的华人小小区。
摄于大约1925年的西营盘正街。发展初期,正街早已是非常繁盛的传统街市。现址拥有40多年历史的正街街市也快将关闭,不禁让人想到若干年后的某天,又会是怎样的光景?(网上图片)
西营盘的街巷排列甚具特色,街道整齐排列呈“目”字型,名称也非常独特。正中央的街道为“正街”横街就以最简单直接的数字命名,分别名为“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以后“第三街”后的“高街”。有趣的是走在山城的街巷,满眼尽是历史痕迹,除了众所皆知的高街鬼屋外,还有仿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救恩堂、近百年历史的第二街公共浴室、爱德华建筑风格的旧赞育医院(现为西区小区中心)、设计呈简约风的西约方便所(现为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等等,纵使我们无法回到遥远的年代,我们还是能透过触碰古老的建筑物,去想象及认识我们自身的历史。
走在西营盘,就好像置身博物馆街道。于1932年重建的崇真会救恩堂,是本港的一级历史建筑物,下次路经此处时,不妨放慢脚步,静静地欣赏它的尖拱窗户、扶壁,四角尖塔、围栏与闸口这些仿哥特式风格教堂的设计元素。(网上图片)
庶民的点心
西营盘可说是整个中国香港的缩影,一方面带着古老的殖民地气息,另一方面,与中上环相比,它一直都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让它能保持着浓厚的庶民韵味。
但是,2015年港铁通车后,令西营盘忽然升价十倍,很多小店在承受加租的压力下,无法经营。所幸的是小小区至今仍有不少店铺仍然屹立不倒。叁去壹点心粉面饭就是其中之一,位于斜路上的叁去壹已经四十多岁,它是一间旧式小茶楼,白底红字的招牌经过岁月的无情洗礼早已褪色不少,然而,师傅对于手作点心的坚持没有因此而淡化,直到今天,师傅仍然每天清晨三时作好准备,五时开铺,为街坊提供热腾腾的点心。
如今的社会,一切都来得容易,拥有庞大的资源的大集团,只须中央厂房即能为大众提供琳琅满目的美食,可是,像叁去壹这般食店却是得来不易,客人吃的不仅是果腹,而是背后的职人精神以及人文情怀。
叄去壹这家老店的意义,正如餐牌上的师傅肖像图案,论外观它毫不华丽美艳,而且非常粗糙,可是它所承载的是满满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它的美丽可贵之处。
因为各种原因,本来叄去壹濒临结业危机,可幸的是其中一个老师傅的儿子决定继续父业,还望这门手艺能够延续下去。(网上图片)
蒸笼的匠人精神
提及点心,不得不提及盛载它们的蒸笼,有趣的是叁去壹使用的蒸笼是德昌森记蒸笼出品。
德昌森记扎根在山城六十多年,它是中国香港硕果仅存的以手工制作蒸笼的店子。在举目都是酒楼、茶室、茶居的年代,即使是“莲香”、“陆羽”这些老字号,所选用的蒸笼皆是出自德昌森记手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工业起飞,由于不锈钢蒸笼出的出现,德昌森记曾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幸好以竹来制作的蒸笼,拥有很强的吸水性与疏气性,它的特性与功能前者并不能取而代之。制成蒸笼后,师傅不会舍弃剩余的竹头竹尾,而是利用巧手,把它制作成传统的竹筷子竹挑、竹架、蒸席等。这不正是我常常提及的匠人精神吗?
下一回,当你到酒楼品尝一盅两件时,闻见散发着淡淡竹香的蒸笼与芳香四溢的点心时,请紧记和感恩中国香港还有以竹制笼的手作工艺。(网上图片)
虽然中国香港是中西合璧之地这说法早已变得陈腔滥调,论调可陈腐、可没灵魂,但是城市里的人事物却是活生生的,透过交流、体验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HINT.的选址在西营盘,于我来说,也许是个很好的起步,如何在变幻无常的现世,继续学习以及传承无法被取代的人文精神。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