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07-28 07:47:13
梁子骢,财务策划七年以上,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退休策划等都有相当经验,现时亦拥有AFP专业资格,曾在2016香港财务策划师学会的比赛中得到优异成绩,在理财策划及新人培训都有多年经验,现投身某大保险公司工作,希望把更多营销经验及管理经验贡献给业界,尤其是新入行人士,使更多人顺利起跑,越做越好。
做销售的天天都要跟客人、同事联系,成交、招募都是透过言谈来铺陈和达成,故此在入行的时候都必定有人教过一些说话技巧和话术。然而新人一紧张就会乱套,常常说一些毫无瓜葛,没有实际表达意思的话语。除了一些没用的个人口头禅,原来有一些字词使用后会不停降低自己的说服力,减弱你的演说,又或者使客人难以理解你的说话,这次笔者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一类:降低说服力
在销售过程中,我们都必须演绎产品或服务的一些细节。在新人阶段,我们对数据的叙述时难免紧张,担心说错这说错那,很多时都会无谓地“加盐加醋”,常见字眼包括:“应该”、“大概”、“xx左右(xx为数据)”、“都是这样的啦”、“类似的东西”等等。
这些字眼一般都会将本来具体的信息变模糊化,在客人的耳中听起来完全不能达至更清晰的效用,就好像原本你把一幅图像传给客人,但因为对演说没信心,对记忆没信心,就会用不确定的字眼包装,就把图像像素调低,视乎你使用的次数频率,每用一次就把高清图压缩,可能到最后传至客人脑中的印象就变成马赛克图了。
最直接解决方法就是不停演练或不停重复演说,只要自己对信息类的项目倒背如流,你就自然会去芜存菁,把不必要的字眼去掉。不像异议处理,这一部分你是能预先准备,兼且有购买意欲的客人都必会给予时间你演说的,何不下苦功?
《完美超越》剧照
第二类:自打嘴巴类
说自打嘴巴可能有点夸张,事实上却会实际发生。新人紧张的时候会为了把一个话题连上另一个话题而乱用连接词,有一些中文的词语乱用的话,会产生把演说的方向打乱的效果。实际例子就是:“不过”、“但是”这两个常见但会把你害惨的词语。
试回想一下当你年少时与父母、长辈、老师交谈时,你希望进行一些交涉,希望说服对方支持或协助你去达成目的,对方响应的时候听起来很顺耳,你以为水到渠成时,他补了一句“只不过”、“但是”。你的心情如何?没错,你知道先前所说的都是令你不会太难受的铺陈,令你的期望和心情能软着陆的软垫,一切的真说话都在“不过”和“但是”之后。
在销售的演说中也是同一道理,一响起这两个词,客人就有机会在脑内自动删去你之前一直的铺陈。那你可能会问,那我只要先把负面的事情先说,再用“不过”来连接我真正想说的正面讯息不就可以了吗?
这又不对了,很多的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负面情感往往比正面的情感来得深刻,而主因是负面信息会在大脑中会受到更多的处理,产生的情感会更强烈,而要摆脱这些负面影响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即是说假若你真的打算做以上的测试,笔者相信这是在自掘坟墓。
由于篇幅问题,下期再跟大家分享另外两类要戒掉的叙述方式吧。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