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曾任职澳洲联邦政府及外资跨国银行,并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及改革、发展政策,对有关问题具深入分析能力及独到眼光。
近期中国经济继续引领全球疫后复苏,与欧美及不少主要新兴经济饱受疫情困扰反差日益强烈,一些新的本国经济趋势更值得注意。
出口强势经济无通缩
中国疫后复苏先由投资带动,消费稍为滞后,但这只属短暂现象,当生产及就业复常,消费尤其服务消费将会随后逐步恢复。最重要者是当海外疫情失控之际中国能把好关防输入病毒,无此经济复苏将失去基础。最近还有两项新趋势引人注目,一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出现了11年来首次负增长,引来了通缩之说。实际上这非通缩而是价格调整,有说在投资及出口双拉动消费渐跟上的情况下,经济已轻度过热,故不可能存在通缩。何况货币供给仍然宽松:11月M2增10﹒7%远超维持增长所需。CPI下降由食品尤其猪肉降价带动,乃对之前价格急升的周期性回调,属正常及健康调整:特别是提升了基层的实际收入,有助推动消费复苏。此外工业品出厂价PPI跌势正趋缓,原料价有趋升迹象。
二是出口日趋强劲,按美元计11月出口大升21%为多年新高,带来了破记录的759亿美元顺差,大升103%!今年前11个月出口增2﹒5%,顺差升23%至近4600亿美元。笔者早前指出此乃“先脱红利”的体现,有人担心明年当欧美等疫后复苏时出口旺势将消减。此说不无道理但也非必然,关键在中国能否不断提升竞争力。有利因素包括:(一)抗疫成功凸显了中国的体制优势。(二)在出口旺势下中国的生产、物流、工商服务等供应链综合性优势得以更充分发挥。(三)中国的技术水平及生产力、工业门类齐备程度等持续上升。总之,中国的世界供给基地角色已更为巩固,外企信心更大。
不再单重供给侧政策
无疑在推动复苏及维持景气上政策因素至为重要。在这方面也出现了重大转变。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问题时,提出了“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和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等供需并重互相推动的新观点上,修正了以前“供给侧改革为主导”偏重单边倾向。市场经济从来都是供需双边互动的平衡系统,笔者早已提出目前需求不足是主要宏观经济矛盾的观点,看来中央正向此趋近,乃调控路向上一大进步。今后还须恰当处理以下各项:(一)结合好长线的供需双边改革和短期的需求刺激措施。(二)确定供需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改善政府及企业管治,建立新兴产业的监管及扶助政策,和推动人才培训、环保及循环经济等。(三)在扩大内需中确立以投资为主导消费为辅助的大方向。(四)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货币、财政及汇率等的优化与合理化。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