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8-04 15:29:25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前系主任及荣休教授。
每年7、8月间,各学校与大学大都已完成收生的程序。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育界视为头等重要之事。升学,尤其是升读大学,则从来都是社会流动及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好的学校学位稀少,能否进入优秀的学校就读,对个人前途及人生都可起到深远影响,也会牵动着每一个相关家庭的情绪。学校如何择优录取学生,其标准及程序在不同社会倒不一样,了解各地新生取录的方法,对我们研判该社会的发展与未来有很大帮助。
先以美国的大学作例子。美国有着全球数量最多的优秀大学,其名校实力雄厚,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人才辈出。英国的一些大学排名机构,往往为了商业利益而夸大英国大学的实力及贬低美国大学的成就,我对这些排名,从不相信。但就算用英国的排名,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依然是全球学子向往之地。既然僧多粥少,这些名校的收生标准也一直备受争议。
美国大学“平权” 偏袒少数族裔
具体而言,这些学校取录新生时,虽也会审视SAT及中学的成绩,但很多都不会以分数决定一切。有无领导力及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体育音乐或艺术上有无特殊才能、对将来有无大志等,都可能成为参考的因素。这些虽有时带有主观判断,但倒也无可厚非。不过,美国大学过去颇受所谓“平权”(Affirmative Action)的影响,对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会特别加分,在美国的亚裔人口对此特别愤怒。为何愤怒?让一些家庭背景没有这么丰裕的族裔也有机会入读名校,不是好事吗?
(iStock)
我相信是这些“平权”思想过了火。举个真实例子,我有个朋友的子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毕业礼时还代表那届同学作告别演说,这在美国学界是很大的荣誉。但可惜,他要申请入读医学院,只能入一所二流的,还要申请两次才批。反观一些成绩远逊于他的黑人,却可拿着奖学金进入顶尖的医学院。中国人初移民到美国,大多并非富裕,他们相信教育,对保障自己权益兴趣不大,但因一代一代的勤奋努力,有些华裔家庭便晋身中产,想不到他们的努力及成功,反而成为入学时被扣分的因素。以上绝非个别例子,而是十分常见。哈佛等名校取录学生时,一直把种族作为平权的因素之一,亚裔学生被设置了限额,此事近年闹将起来,告到法院,终于在6月29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哈佛的取录标准违宪。此判决能否改变形势,使亚裔不致受到“平权”的逆向歧视,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中国的大学录取方法有无平权的考虑?过去是有的,但现在基本上只看分数!近日重看9年前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此剧对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千头万绪有很详尽的描述,很值得一看再看。邓小平掌权后第一件做的事便是为科技专家平反,邀他们出山;第二件事便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从而重建了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桥梁。不要以为这是轻而易举之事,阻力之大,无与伦比,其中一条便是有些年轻人被认为政治上有问题,考到高分也入不了学,这要在经历过一连串斗争后才删去政治上的平权做法。
内地只看分数 排除托关系入学
单纯以分数一试定生死不是没有缺点,而且缺点巨大,不赘。但在中国影响极大的关系网络的大环境下,只看高考分数又常被视为中国社会中最公平的制度。月前我带队到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参观交流,当时高考尚未放榜,但校长倪明选教授告知,他们已决定收生时只看分数,绝不看其他。这是聪明的,一招便可把各种托关系入学的要求完全排除掉,更不会陷入美国平权所造成的泥沼中。
以分数为核心的收生标准在中国留美学生中也早已出现。中国自1978年开始派遣了50名访问学者到美国后,接着便成千上万的派遣了。但在早期,美国的大学根本无法判断学生的优劣,所以李政道设立了一个考试,专门替美国的大学甄别中国的物理研究生。在经济学上,普林斯顿的邹至庄组织了一个邹氏测验(Chow Test),替美国的各大学选拔优等生。今天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是第一届Chow Test的第一名,我的旧同事、清华的李稻葵则是分数第二高。
中国香港的大学收生时多有声称会参考分数以外的因素。我曾负责过10多年的收生,感觉是其他因素不是完全没考虑,但实践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很低。但有一事倒是与美国的平权考虑完全相反的。记忆中,20多年前教育局曾被告上法庭(当年主事人是罗范椒芬),原因是升中时,男生获得一些加分,目的是要求男女生比例平等,因男生在那个年纪一般不及女生成熟,成绩平均也较低,若不替男的加分,能升上心仪中学的男生便较少。法庭裁定,不应分男女,只看分数,到今天依然如是。我对法庭这判决,颇不以为然,盖因男女生发展阶段不同,不能用死板的方法。
转载自晴报www.skypost.com.hk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