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12-29 17:08:43
中国文史哲学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国戴维德基金会(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亜殊慕莲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导赏员,足迹遍及外国及香港拍卖场、博物馆。国内宋代窑址考察团顾问,对宋瓷硏究独具心得。曾师从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现时为多个国内外私人收藏机构顾问。
在拍卖行业,大部分主事者都认为有钱人大多数看不懂艺术品,但如果拍卖公司讲出他能听得懂的精彩故事,他就会对拍品发生浓厚兴趣、勇于竞投,将价格推高。
拍卖公司的套路非常简单但有效,有故事的拍品就要深挖背后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就为它编造一个故事,务必令到拍品看似承载不少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吸引眼球。
为一件拍品编造一个人人听得懂的故事,有些拍卖公司不假外求,自己一手一脚闭门造车;有些却假手于人。编造的故事是否打动人心,还是穿凿附会。伪托、无中生有,对拍卖公司来说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故事可以带动买家热烈竞投,便目的已达。
说到编造故事的能手,当然离不开臭名昭著的艺术媒体。拍卖公司挖掘拍品背后的故事,对潜在买家和收藏家来说本是一件好事。他们可以通过拍卖目录上的文字信息,了解创作的年代、背景;再细读专家的专业考证,令到他们了解拍品背后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信息不但能充分反映出拍品本身的价值,更有利于获得潜在买家和收藏家更大程度上的重视,从而获得更好的成交价格。
艺术媒体不道德之处在于为一些没有故事的拍品编造一个穿凿附会。伪托的故事,例子多不胜数!
本来是摆放雨伞的元青花釉里红大罐、装在鞋盒里的国宝、八国联军在圆明园抢掠的国宝流失海外种种引人入胜、曲折离奇的故事一直在拍卖和收藏圈子流传,其中有多少是真实,又有多少是杜撰的故事,从来没有人深究。动听的故事为一件拍品平添一点色彩、一点传奇性,本来无伤大雅,但不少拍卖公司却利用杜撰的故事包装一些平平无奇、甚至是假的拍品,这便有违专业操守。
一百方出现在拍卖市场的清代玉玺,只有几方是真品。这些假玉玺大部份有故事,但懂行的看一眼拍品便知它是龙还是虫,亦不会听拍卖公司杜撰的故事;不懂行的却喜欢听故事,当然会跌入拍卖公司布置的圈套!
清代玉玺市场是赝品重灾区。要学晓分辨玉玺真假其实不太难,传承是重要一环,之后要看材质、包浆、印纽及印文的刀工。不懂看的最好不要沾手,因为它们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港元一方,顺带一提:就算印文与《乾隆宝薮》、《嘉庆宝薮》所载的印文相同也不能作准,买家想到辨别真假的其中一项标准,骗子和拍卖公司亦一早想到!
九龙印纽玉玺
Source/法国巴黎德鲁奥拍卖行
2016年12月14日,法国巴黎德鲁奥拍卖行拍卖一方九龙印纽玉玺便是大假货。2009年11月4日,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乾隆“八征耄念之宝”玺,成交价4千多万港元,但亦被质疑是大假货。
“八征耄念之宝”玺
Source/伦敦苏富比
拍卖公司热衷为拍品讲故事,但很多时却走火入魔,讲出荒诞离奇的故事,变成弄巧反拙!北京匡时拍卖公司拍卖清代《种菜诗唱和册》时,便曾经大出洋相、贻笑天下!《种菜诗唱和册》是清初浙派诗人吴之振以“种菜”为题,遍请当时天下文人名士唱和的集锦之作,其中有当时文坛巨擘如黄宗羲、黄宗炎、吕留良等人的亲笔手书、印章款识,其文化内涵不言而喻。北京匡时在宣传此诗册时,大力着墨于吕留良和雍正时期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一段情节曲折的历史冤案有了实物证明,诗册的历史价值本已彰显,但北京匡时似乎觉得还不够吸引眼球,几天后,又画蛇添足,抛出一篇奇文,将《种菜诗唱和册》和民间传说中的吕四娘扯上了关系。该文章“考证”后宣称,清末章回小说中出现的吕四娘确认为吕留良的女儿,而小说中,发动文字狱,将吕留良开棺戮尸,使其家族遭受灭族之灾的雍正帝最后为吕四娘所杀。
北京匡时将章回小说中出现的吕四娘“考证”为吕留良的女儿,将杜撰的人物吕四娘跟清初的真实政治人物吕留良扯上关系,美其名是推销拍品,其实是诈骗潜在买家,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诈骗行为多不胜数。有意搞收藏的新进收藏家宜擦亮眼睛,不要被宵小瞒骗!
玉玺原来有很多颗,还以为只有一块,从古传至今
[回 复]
[回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