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4-04-10 16:26:03
创科成为香港发展核心之一,其中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也日益壮大。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HKLSS)昨(9日)发表调查报告指,约6成生命科学人才对香港相关行业的就业前景感乐观,较2022年及2023年略高。
香港积极推动生命科学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大多修读生命科学的学生及毕业生对行业前景感乐观。(数据图片)
另有专家提出3大建议,助本港及来港学习的人才留港发展,与政府、院校及企业等多方持分者共同建立更完善的生命科学生态圈。
针对修读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及5年内毕业生进行的《生命科技人才培训调查》发现,分别有37.4%和23.5%受访者对香港生命科学的就业前景感到“十分乐观”和“极度乐观”。其中感“极度乐观”的比例较2022年的10.1%,及2023年的16.6%高。
实习首选港沪深 最有兴趣研发
另有85.7%及54.8%受访者,分别认为本地和内地生命科学实习机会吸引,当中香港是实习地点首选,其次为上海及深圳。
至于实习领域方面,则以研究与开发(77.7%)最令人感兴趣,其他依次为实验室研究(58.8%)、业务发展(42.5%)、数据分析(39.2%)及金融与投资(36.5%)。
HKLSS执行总监黄槿提到“城市有分工”,各地所专注的科技领域略有不同。“香港少做生产,多做销售、分析和风险投资;上海虽亦有做风险投资,但有更多是集中做研发、生产项目;北京则主要是做公共卫生,亦有小部分制药。”
HKLSS执行总监黄槿(左)及极目生物创始人胡海迪(中)均认为,人才对初创工作了解不足,以致他们未有将初创视为实习机构首选。右为HKLSS实习计划毕业生牟元彪。(林宇翔摄)
他认为内地人才可能会被香港的风险投资公司吸引,香港人才则会想到内地药厂等从事研究及开发工作。加强各地联系、发掘更多跨城市的实习机会,除了有助新一代人才了解职场发展路向外,当人才选择了合适路向后也有机会在相应的地区落户发展,可减少人才与理想工作错配情况。
对于港人对其他行业前景感忧虑的同时,仍有大多修读生命科学的学生及毕业生对行业前景感乐观,黄槿则认为是港府近年积极推动与生命健康科技领域的政策,再配合院校和企业的助力下,加强了相关人才留在行业发展的决心。
政策制定宜惠及企业 助吸人才
另向政府和业界提出3大建议,包括:1.应采取措施吸引更多国内外学生来港学习和研究、2.主动与本地或在本地设有分支的实验室及制药企业合作,推出实习计划,以及3.加强与深圳/河套区的实验室及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提供研发、检测及人工智能范畴的实习机会。
作为HKLSS的合作企业,极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及执行总裁胡海迪则补充,港府致力吸引人才留港、来港,但实际上“不是政府请人,而是企业请人”。故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惠及企业,让企业更具竞争力地吸引人才。
他又提到,生物科技产品发展周期长达到10至20年是正常不过,建议政府在推动生物科技生态圈发展时,可针对公司的早期、中期及后期的不同阶段发展作更多储备,尤其勿忽略对已达中期发展的公司的支持。
初创实习工作全面 机遇不逊跨企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HKLSS)执行总监黄槿引述最新调查指,58.8%受访者期望在跨国企业实习,其次是研究实验室/大学附属公司,而本地初创公司的实习机会则更为次要。然而,在HKLSS过往的实习计划中,每年约30名的实习生,便有约20人是在香港实习,当中不乏是在初创实习。
按经历所学 因材施教
对于人才不想在初创公司实习,极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及执行总裁胡海迪认为此乃人之常情,“对在学生而言,初创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当你问他想要到哪里实习,理所当然地会想投身大公司。”惟人才此等想法只是源于对初创公司的认知不足,而非有意排斥。
他又提到,在小型公司实习所接触到的工作更全面,与在跨国企业实习所得的经验不同,人才选择在哪类机构实习无对错之分。生物科技行业始终是以经历为根据的行业,倘人才能完成高强度的实习工作仍有意投身行业,对雇主而言已是“加分位”。
另以制药为例,倘人才在实习期间能对药物研发各阶段的差别、药物如何定价、医院对新药的要求等知识有所了解,同样会加分。“我们不会因他有指定实习经历,便决定提供更高的薪金。但可以按其经历及所学,因材施教。”
实习补课堂不足 助寻职场路向
尽管各大学院校内设有就业中心助学生求职,但最新调查指出,只有51.2%受访者曾使用过校内就业中心的服务,有逾4成人更认为校内就业中心对制定其生命科学的深造/职业规划的有用程度仅为“一般帮助”。而会向他人寻求有关职业或深造建议的受访者中,最多会向教授(66.2%)寻求建议,其次会自行研究(63.0%)及向朋友请教(55.9%)。
仅半学生 曾用校内就业中心
对此,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HKLSS)执行总监黄槿认为,院校需要顾及的学生数量众多,难以专注于单一学科之中,也使其支持有限。
曾参与HKLSS实习计划、现为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研究生的牟元彪亦表示,透过院校的就业中心能获得有不少教授、专家的意见,他们都在研究工作有丰富经历。但面对“某特定行业及领域不适合个人发展时,可以转投身哪些工种及领域”等职场发展问题,则未必能够提供妥切的建议。
此外在院校的课堂上,确实能增加大量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无助人才了解职场发展路向。他认为及早参与实习,可以弥补课堂不足、接触更多业内人士和发掘自身合适职场路向,比起校内就业中心的帮助更为实用。
摘录自香港经济日报。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