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华夏时报》总编辑。擅长以新闻手法解读经济方略,以专家视角点评财经事件。文风犀利幽默、观察细致入微、评论入木三分。
今天跟大家谈一谈A股分化加剧,机构抱团的事。
A股史上的4次“抱团”
进入2021年,大家发觉市场上的抱团现象越来越严重了。这个抱团的角色主要是由基金,特别是公募基金来扮演的。
A股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四次基金抱团炒作板块的行情。第一次发生在2007年到2009年,当时是抱团大金融;2009年到2013年左右,抱团的是消费板块;2013年到2016年,抱团的是网络科技股;2016年以后,特别2017年开始,消费板块第二次抱团。
为什么出现“抱团”现象?
抱团现象的出现是中国股市公募基金考核特征决定的。因为每年都有排名,这个排名对基金经理的压力特别大。所以他们一定要寻找成长性,当下最确定的板块,一定要跑赢指数,否则排名就会很难看。那么就导致了他们必须去寻找利润增长确定性的板块,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抱团迹象。
如果说行情又契合了当时公募基金发行的高峰,就会特别容易形成正反馈。
什么意思呢?
水皮一说大家都明白了:一方面,基金经理抱团自己看好的板块;另外一方面,由于他们业绩增长,所以他们发新的基金就相对容易,拿到新的基金之后,他又来买之前的基金持有的股票。
这样一方面,推高了之前基金的绩效,另外一方面,又为自己树立了新的口碑,发行基金就更加方便,这就是一个正反馈。
“抱团”规律
当然,凡事都要注意“度”,过犹不及。基金抱团炒股的一般周期是13个季度,换句话来讲,大家可以算出来,大概是3年多一点点。
当然,眼前基金抱团消费股板块,是比较夸张的,因为带了一个茅台作为冲锋,现在各行各业各种“茅台”遍天下。
我们要提醒大家,茅台是独一无二的,各行各业的“茅台”实际上是个伪概念,他不具可比性,所以最后提醒大家一句,注意一下基金抱团的规律,不要接最后一棒。
转载自水皮微信公众号。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