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8-09 15:53:04
私募基金负责人,擅长结合传统经济及互联网、管理业务分别在伦敦、硅谷,香港。涉及房地产、互联网及跨境电商等产业,与多国实业家、创业家、天使投资等拥有广大的人脉。行事低调,口头禅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确实,数码化能力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要,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逻辑很简单,数码化大潮已来,使用者的消费行为都在迁移到在线,现在银行都在大力推广开放银行,以API去连结在线线下业务场景,把自己的支付、存款、贷款等能力输出到具体的在线场景端。纵观开放银行应用,主要就只集中在三类:账户、支付、信贷。
但远远不够。
(图片由作者提供)
跟随年轻人的消费变迁去在线,金融业场景应包括一切转账、消费、理财、缴费、投资,实现通过餐饮、电商、旅游、零售、社交等消费场景的构建,触动获客、活客和留客,使用户有场景可用,且能够得到充足的实惠。
只有银行服务还不够,还需要有丰富的在线应用场景,才能让用户真正把卡用起来。
中国香港金融业有没有人做到?一间也没有。
Z世代(Gen Z)出生于1995-2010年之间,他们是伴随着科技长大的一代,这一族群95%的的青少年都拥有智能手机,45%的调查者表示他们永远“在在线”。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一场疫情,让整个世界的Gen Z年轻人感受到了无比的隔绝和孤单,却也同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多么重要,社交软件在疫情间成为了相连的重要管道,从未有一个时代像如今一样,获得与他人真诚相连结的需求这么炙手可热。
只有借助数码化,银行这种老掉牙传统的金融产品,才能更好地服务年轻人。
Facebook等社交巨头也在变老,25-34岁的用户占FB最大用户群体,65岁以上的用户占超11%,而13-17岁用户只有2.9%,它们已经正在流失Z世代的心。
金融业会比Facebook、IG更了解年轻人吗?
明星们在Instagram上搞直播演唱会、在Clubhouse里和一班陌生人吹水打发时间、在Discord里和朋友谈天说地,当然还有少不了的TikTok舞蹈挑战。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如果说Z世代是伴随着科技长大,出生就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屏幕和软件,在线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和吃饭一样每天不可或缺的行为。
比起认识新朋友以及和Facebook朋友联系,Gen Z社交平台更像是一个大型舞台,他们在FOMO(Fear of Missing Out)等压力下要牺牲真实的自我来展示最好的自我。
年轻群体从小就生活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大部分消费已经都通过在线移动管道来解决;年轻群体没有经历过物质短缺,消费心理与70后、80后不同,他不能接受你高高在上的服务,也不能接受你冷冰冰的服务,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坐商的姿态,等着用户过来消费。同时,现在的年轻人消费愈来愈重视商品与服务的真正质量,追求性价比,不会为品牌溢价买单,在很多时候品牌忠诚度不高。这都需要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及时跟进,去适应主力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的变迁。
2021年至今的全球金融市场,美国3大指数还是在这一年当中创下亮眼的成绩,而除了大市指数的表现之外,还有比特币。对于年轻投资人来说,投资股票、外汇、期货、债券都太老土,太老千,以英国而言,45%年轻人人生首次投资都是狗狗币及比特币走势。
(图片由作者提供)
当年,中国香港政府当局并没有规划要发展加密货币,大部分官员都不知道“加密货币”是什么,但由于香港资金自由流动、低税的优势,让全球各地的币圈好汉,都可以在这个城市大展拳脚,施展浑身解数,创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数字奇迹Digital Miracle。
最奇妙的就是FTX这家数字交易所,却早就知道美国近年金融上“长臂管辖”的厉害,绕过美国的法规,干脆去美国化,将公司的业务与美国绝缘,也与银行绝缘,落实去银行化,让这家公司,抓住中国香港隐藏的优势,在这个被视为冒险家乐园的城市,展开一场金融的冒险,推动加密货币的各种实验,制造很多的衍生产品。他让这家新开的公司带来八十亿美元的财富,并且还在不断发展。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都是中国香港当局所未见的金融机遇,官员大多对于新兴事物都有天生的怀疑。中国香港过去成功的特色就是,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都可以去尝试,行政当局不会先加以限制,对于财富的创造,更有一种友善的环境,让开拓财富边界的各路英雄,都可以找到发展的空间。
决策的废,体现在整个金融体系,绝对是马云口中的当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