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2-11 09:58:17
本地设计师(MADE IN EDEN)、手作人(EDEN CRAFTS WORKSHOP)及绅士文化平台(WALKING DAPPER)的左脑,主张在细节中透现文化内容,从音乐、电影、历史、人文……多角度品尝每个时尚风貌,在现代与传统的互相激荡之下,道出你我他身上每件服装的背后故事。
过去一整年,我们被杀个措手不及。当意识到这里变得不一样的时候,仿佛已经进入瞻仰遗容的阶段。
老地方,老电影,老歌曲… 每个画面我们都格外珍惜,平日看不上眼的旧式商场,忽视多年的老铺,此刻满载回忆亲切感。九十年代最抢手的高腰直筒裤、水货球鞋、牛仔街头潮物也曾出现在这些商场小店,夹杂旁边的文具铺、洗衣店、影印铺、改衣姐姐……交织出一阵莫名其妙的“港味”。
还记得当年日剧里木村掀起的牛仔浪潮?古着服饰的质感总叫人怀念,石磨洗水Lee、Levi’s、Wrangler随处可见,亦有别开生面的时尚变奏如Levi’s Red,在九十年代尾百花齐放。大胆进取的剪裁作风,取材自旧物却又跳出了美式时尚框架,仿如一个平行时空的西部产物。
Freehand车线自由奔放,bar-stitch补强密集交叠,这个狂野的Red横跨整个二千年代,至今多度载誉归来。连同我们中学时期必备的Champion卫衣、Converse帆布鞋,整个风格就像从来没有离开过。
香港虽然扎根了英国殖民文化,字词串法都采用英式,但街上却不常听到British accent,反而是美式英语较常用于沟通。大概是过去几十年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的文化渗透太厉害吧,美国时装或是经日本人消化再输出的“Amekaji”(日语:アメカジ/英语: American Causal)风格很容易被几代香港人接受。见到bolo tie、western shirt,你会联想起西部片还是《Pulp Fiction》?
每次踏进这种旧式小店商场,经曲电影情节、人物造型总是历历在目,虽然早几年我们还会觉得华Dee、Mark哥、浩南的打扮带点重口味,但今时今日如有机会来个美学逆袭,相信香港人也会无任欢迎,就沉醉在回忆当中这么一阵子。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