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03-09 12:31:52
生于八十年代,土生土长的室内设计师。在香港读设计,在香港做设计,在香港教设计。 现为Hintegro Design 和 HINT.选物店的主理人。以设计作为桥梁,助学生多角度看世界;以设计作为语言,让人发掘隐藏于生活中的美学。
最近有机会在大气电波中和听众分享设计师的点滴。从入行工作开始,每天上班都会听电台,原来那已是十八年前的事了。
这次交谈,从室内设计的根本、大众对室内设计的常见问题、设计的意义到风格的演绎等等,很是全面,就好像再回顾一次自己的设计历程。回头看,原来很多小经历,都曾默默地影响我对设计的想法。
不知天高地厚
升Year 3的暑假,我在一家Boutique的设计公司实习,毕业后顺理成章成为全职员工。虽说它不是大公司,但公司的项目主要是山顶、浅水湾一带的豪宅,使我大开眼界。工作四、五年后,觉得自己到了瓶颈位,而且当时人还年轻,自然想闯天下,便辞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时廿多岁,年少气盛,想出名,想做一些很“威”、最新潮的东西,是想当然的事。比方说,千禧年头,人人都去东京朝圣,只因它在领导全世界的设计风潮,那时候我的心态跟很多人一样,“不如做些厉害的啦”,于是也盲目跟随潮流,模仿最时尚的日系设计。
千禧年头,日本是设计圣地。虽然我不好时装,但也会特地去南青山逛时装店,从不同领域吸收养分。(网上图片)
又比如“less is more”,这句来自Bauhaus的至理名言,我相信大家或许听说过吧。念书时,纯粹觉得要是有朝一天,若能做到大师所提倡的,把美感与工艺结合,我做的设计会很厉害,单纯地模仿的想法,没有更深层次的自我思考,除了又“型”又美观外,究竟何谓好的设计,它与人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Bauhaus以简单的线条及色彩运用著称,设计摒除多余的缀饰,提倡设计美感应结合工艺及功能性,形式亦依照机能性而有所改变,这个革命性的概念对后世不同领域的设计均有深远影响。(网上图片)
以人为本:影响生活模式的人文产物
随着经验的累积,我的设计亦因此而有所改变。不再像以前只想做一些了不起的项目,而是希望工作是用来影响他人以及自己。到了今天,再想到less is more时,我认为它意味着你在一个空间内,能够好好休息、身心都能放下,追求简单的同时,人亦能汲取更多的养分,继而达至身心舒坦。
最近为一个三人家庭设计,特意把厨房搬到房子的正中心,并设计成半开放式,好让妈妈在厨房工作时,也能陪伴在外面学习、玩乐的小朋友。
就好像这两年,疫情肆虐,为客人设计时,我会想哪些用料比较易打理杀菌、如何设计通风等。这是关乎“心”的重视,它被很多设计师所忽略了,尤其在香港,一个急速、金钱至上的地方,好的设计就是能够让你回到家后,感觉身心舒畅,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除了住宅,这些年也曾为一些餐厅作室内设计。虽然功能不尽相同,但是理念也是一样:让身处在那个空间里的人享受当下。
毕生难忘的项目
回顾过去,想到一个让我毕生难忘的项目,它是我目前最满意以及影响最深远的工作,正正响应“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有一位朋友因为一次意外而半身不遂,在医院和疗养院度过了两、三年后,终于可以出院了。由于她要长时间坐轮椅,所以我为她设计房子时,特意加强墙身的保护,因为轮椅会刮花墙身。
然后,朋友说她在医院时感到最难过的是不能控制冷气。当时,智能家居尚未普及,于是我找来朋友帮忙,一起从零开始研究,又到深水埗等不同地方搜罗零件,费了好一番功夫,最终让她能以声音遥控冷气机。这次的项目获得院舍的好评,以致后来我们也在医院做了一个示范单位,供家属作参考之用。得到认同固然高兴,但最令我感动不已的还是客人的一句话:“终于可以用口遥控开冷气,感觉像赢得全世界”。
虽然念设计、教设计时,常常强调“以人为本”,可是,始终不及当头棒喝的深刻。
我们也曾遇上不少养宠物的客人,如为客户的爱龟设计置于房子中央的玻璃龟缸,把“以人为本”的精神推而广之,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有舒适的居所。
究竟如何成为好的室内设计师呢?我想到四大修炼元素,下次与大家分享。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