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08-11 08:45:25
曾智华,资深传媒全面手。退休前为香港电台节目创作总监。八十年代开始获选最受欢迎节目主持,直至2014年退休为止。随即“转跑道”,专攻慈善活动及变身KOL。目前每天浏览其Fan Page “Luke Sir 曾智华”者,数以十万计。近年著作包括《快乐退休》及《有盈退休》。
上周本栏提及小弟宅在家,发觉退休最大乐趣,乃是翻阅几十年的旧照片。此文一出,当日即创Like的新高,显示内容中正不少读者口味。既然如此,就“再斩三两”可也。
相信,我的幕幕经历,对大部分五十以上香港人来说,充满共鸣感,因大家都共同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入心入脑变化。当中含有多少喜怒哀乐,两个字形容——心照!
全港电台曾经破天荒做联合收听调查(理应最具公信力)。后来,有人发觉仍是独自做最有利,因可以“操控”结果。从此,散了。
事实,从传媒工作四十多年,遇到的人、事、物,难以想象的丰富。因长期只做一项专业,而这个行业的特性,是接触面极之广(并不代表深!),基本上,没有任何工种可比拟。
感谢上天,早早在我的DNA中种下传媒因子。所以,大学毕业后,不用三心两意,只一往无前杀入传媒界。
由于有一颗炽热的心,故面试时,一定感染到面试者。个人的信念及抱负——希望透过传媒工作,将智能、知识及快乐,与最大公约数的香港人分享,这个,一定赢得对方的心。更何况,我声明,只要有机会,头三至五年,完全不问工作时间、福利、待遇……
为何?因有机会跟高人牛人一起工作,已是莫大福气,根本应该交学费而不应收取任何工资!
七十年代,不少电视电台明星级管理人,包括周梁淑怡、林燕妮、张敏仪、朱培庆、吴锡辉、吴慧萍……等,早已家传户晓,任何毕业生若有机会跟他们工作,真要感谢上天!
传媒工作,做得出色,等于有一张“名人见面通行证”。其他行业,想见到港督、行政长官、明星学者、演艺巨星、首富……难若登天,他们位位日理万机,时间之宝贵,绝不能浪费在任何无谓人、无谓事上,为什么要见你?此外,中外也有千百计记者排队约采访,那,为什么要给你独家?
董建华上任特首后第一个电视访问,“交球”后开球,只十五分钟已黑脸。因我问:“可有反省上任三个月已令公务员历史性上街示威之因?”
前港督彭定康对传媒的“政治功能”非常清楚,为建立形象,软硬节目通杀。
2004年梁振英出任岭南大学校董会主席,公众形象与今天颇大出入。
李泽楷早年高价出售卫星电视一役,智取“老孤狸”默多克,名震全球。
廿年前林郑任社会福利署署长,风骚出席活动。
说穿了,一切是“互相利用”。你的传媒机构招牌亮丽,你作为访问者,有出色的纪录,如此,即会一拍即合。关系是互动的,有时是名人求你,有时则是你求名人。
马会主席陈南禄曾是国泰航空首位华人总裁,工余爱打band,能干又会玩。
电台的魔力,引得哲学大师李天命与我携手主持《思考与探索》,梦幻!
任何一个终生的传媒工作者,退休后,皆可写一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回忆录。当然,若能似美国式爆料,就更具吸引性。只可惜,有了国安法后……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