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12-02 15:57:50
方元,曾为一家跨国企业的高级行政人员,奔波于上海、台北、香港和新加坡。40岁前仍是负资产,欠楼按几百万元,没积蓄没股票,银行存款亦只有三个月左右工资,座右铭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后得《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启蒙,决意改变理财习惯,学习投资,以十多年时间做到完全财务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
为什么任何社会都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不管美国,还是中国;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一例外!
有钱人除了有钱,最重要是赚钱机会多的是;穷人即使碰上赚钱机会,也没有钱。
马太效应,圣经里有一则寓言。话说国王远行前,给3个仆人每人一百银子,叫他们去做生意,等他回来时再见。
国王回来后,第一个仆人说主人给的一百银子,我赚了一千银子,于是,国王奖励他一万银子;第二个仆人说主人给的一百银子,我赚了五百银子,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千银子。
第三个仆人说主人给的一百银子,怕它丢失,埋在家中地下,现在给回主人,国王不但不奖励,还命令将那一百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就是这几句“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让我们见识到什么叫做“富贵逼人来”和“愈穷愈见鬼”了。
(iStock)
1968年,美国科学史学者Robert K. Merton以这个寓言,用以形容一些社会现象,例如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研究人员,声名昭卓的科学家得到更多的名望;即使他们成就相若,但在同一项目上,掌声和名誉都是给予那个已出名的科学家。
由此,他得出“马太效应”结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或进步,就会积累优势,就会吸引更多机会,从而取得更大成功或进步。
之后,经济学界亦以此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其实,从八卦新闻经常看到什么人红到发紫和愈霉愈黑,就是马太效应的结果。
我们在办公室或在生活上何尝不是都遇到这情况,强者不一定真的最强,弱者也未必是最弱,但结果却肯定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金钱世界中尤甚,因为金钱的累积性令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有一个真实例子,两个大学同学A和B,读同一科,毕业后也是教书,起薪点一样。两人的支出亦差不多,家用、租金、交通、饮食、交税等亦差不多,大家都所余无几。A教书认真尽责,有幽默感,亦受学生欢迎,但B唯唯诺诺,对校长唯命是从,工作5年便升做主任,兼做管理,人工差不多翻倍。
他们的生活也因为加了人工而改善,但A每年只加一个加薪点,他维持生活后,亦只有很少盈余;B人工翻倍,追求生活质素提高,家用、租金、交通、饮食、交税等亦多了,却肯定不用翻倍,于是他盈余开始变丰。
又过了5年,A得了几年最佳教学奖,教出来的学生考入大学比率高,甚受学生喜爱。B因为工作卖力,再升做副校长,此时,他的人工比A差不多高出一倍。A的人工只比10年前开始时多10个薪级点,而B已经多了22薪级点。
B可以负担的房屋呎数已经过千,而B仍住在600呎地方;B换了几次车,已经开Benz 5系,A仍是10年前的Corolla。
又5年,A已经是会考班资深老师,差不多到了薪级点最顶了;B则去了办学团体另一学校任职校长,工资已经比A高出一倍。更重要是B的累积更多,尤其是教师公积金。每个教师都供5%,政府在教师头5年也供5%;之后踏入6-10年,教师仍供5%,政府则供10%;踏入11-15年,教师仍供5%,政府则供15%;踏入16年或以后,教师仍供5%,政府则供20%。
简单地说每人每年人工多了政府20%,看似一样,但银码不同,A人工一直比B少,直至最后是一倍,那么得到政府的20%却有很大差异,何况还有每年不少于5%的回报。
35年后大家都退休了,A的退休金是500万,而B是1300万。亦因为一直有了累积,B在投资时可动用资金多了,投资的机会亦多了,能够承担的风险和损失相对上亦都少了。
即使两个条件相若的人,起点一样,工作一样,A虽不能说是贫者,但和B比较,却也看出差异很大。累积是最重要原因,金钱可以累积,资源可以累积,人脉可以累积,累积愈多,时间愈长,结果就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我并不同意,以为宗教应该追求平等,但问题不在于我同意否,这是事实,又十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