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曾任职澳洲联邦政府及外资跨国银行,并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及改革、发展政策,对有关问题具深入分析能力及独到眼光。
拜登指明中国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这竞争是广泛全面的地缘政经之争。对此拜登在日前举行的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便有进一步说明,并由此为中美关系定了位,故中国对拜登思维必须充分理解才能有效应对。
美要与中国争领导世界地位
在慕尼黑会上拜登宣布“美国回来了”,意即美国将重新扮演特朗普放弃了的世界领袖角色,并要重组欧美间的泛大西洋联盟以应对中俄挑战。显然美国要与中国争夺世界领袖地位,而其中要点是体制之争。拜登明言这是西方自由民主与中俄的戚权主义之争。按此思维意识型态斗争将上升到极高位置,拜登更要中国为在香港新疆等地“违反人权”付出代价。除此之外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样重要。之前拜登在跨党派会议中便强调两党要合作应对中国在基建及产业发展上的挑战,声称若美国再不行动便会让“中国吃掉午餐”,失去竞争力及市场。有美媒却不客气地指出午餐早被中国吃掉,并引述智库分析称美国已在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及数码基建等方面落后,且中国占先机的多在民生领域而非重大抢眼项目,未有触发如当年苏联卫星升空后的Sputnik Moment。无疑比较中美经济发展成效将日益成为热门话题,其重要地缘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美基建难学中国
拜登注重基建并望以此增强竞争力及带动经济复苏,本是合理想法,但这却是重视“铁公基”的中国发展模式。这也非创新:奥巴马政府便曾强调基建,且曾有仿效中国建高铁的计划,可惜一事无成。特朗普上台之初亦曾强调投资基建,结果又不了了之。拜登上台旧调重弹,有何实效尚待观察。
美国基建难及中国源自客观因素,主要是体制的不同,首先,美国在联邦制度下许多基建项目由州政府负责,不如中国可作全国一盘棋整体规划。其次是财力不足,许多基建项目难由私企进行而要由财政引导,但美国财政已负债累累并以再分配(如支付福利)为主,不像中国财政有重要的建设角色。最后是美国相关产业空洞化,欠缺基建所需的人力物力,不如中国有庞大齐全的工业体系及建设队伍。拜登面临的基建困难比前任更大:社会更撕裂竞争更激烈而财力及经济实力在疫后更弱。另方面基建老化须作大投资翻新的需要都更为迫切,许多桥梁核电站渐达使用寿命终点。美国若要认真大搞基建,唯一正确选择是与中国合作,借助中国的资金、技术及人力物力,如搁置的三代核电站可引入中资复建,但寻求中国合作在现时美国政情下却是政治不正确故更难追上中国。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