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曾任职澳洲联邦政府及外资跨国银行,并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及改革、发展政策,对有关问题具深入分析能力及独到眼光。
中国今年首季经济数据一如预期显示疫后反弹,确认了经济正强势复苏。GDP同比增长达18﹒3%,不少评论指此乃历史新高却又稍逊预期。这些都是无意义的评分,真正重要的是探究复苏强度为何及今后的走势。
复苏未到位潜力仍多
不少增幅数据均十分强劲,如工业增近25%,零售近34%,投资近26%,外贸29%而出口更高达39%。这里面有去年基数低及报复性反弹的因素,属非正常状态不会持久。更为有意义者是与2019首季相比的两年年均增幅,如以下所列:GDP5﹒0%、农业3﹒4%、工业及服务业各6﹒8%、零售4﹒2%、投资2﹒9%、人均实际收入4﹒5%。这一系列数据显示了以下的重要情况:(一)GDP增幅仍低于6%的近年水平,表示复苏仍未到位,未回到疫前的动力。(二)工农业增幅已接近疫前水平,但农务业则偏弱。这反映了疫情对农业影响不大,对工业影响较温和而对服务业最重。服务业因人流受限打击最大,工业因出口旺表现转佳。(三)零售与投资增幅较弱,显示内需虽有复苏但动力不足,乃经济表现软肋。另方面这也显示今后复苏仍有巨大潜力可控。(四)外贸表现至为亮丽,顺差同比上升近七倍,有力地拉高了GDP增幅,外需强劲补救了内需不足。当然这能否持续有争议?尤须注意外贸动力主要来自欧美,双边贸易升幅分别达三成多及逾六成,远超对东盟、日本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增幅。(五)人均收入尤其农村增幅稳定,民生受疫情冲击不,故人心安定社会治稳定。
要加快落实长远发展项目
展望今后变数仍多,尤其外部环境因疫情反复及中美对抗恶化而风险更高。内部环境要看两大政策因素:一是扩张性宏调能否运用得当发挥显效,二是能否加快及更全面落实长远发展策略。这要求改革目前的财政开支政策,由减免税费为主转向重点项目及发展导向性投入为主,同时要尽早确定各种远景发展方案,并引导社会资源进入。这将可收一石多鸟之功:(一)加快疫复复苏:由推动投资来振兴内需,并间接拉动消费。(二)加快经济及产业升级换代补短板,并提前落实十四五及15年规划项目。(三)加强反制美国的实力后盾,使中国能在修昔底对抗中立于不败地。
急待投入的项目及领域甚多,最近浮出几个应予注意者是:(一)为达减排目标人行指在2030前要年均投入202万亿元发展绿色经济。(二)随着人口老化要强化“一老一少产业”,在护老扶弱外还要促进老人发挥余热,和自少培育德才兼备的优质公民。(三)加速打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坚行动。发改委等13部门正研制保障制造业供应链安全计划,宜及早推出具体项目。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