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5-21 08:19:43
古人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作为一位从事理财策划十多年的职业女性,我想补充一点:“女子爱财,投资有道”。女性对金钱的观念和触觉,肯定跟男性不同,这一点从我和我的客户中便可见一斑。
之前提到,政府继去年10月份重推iBond、即通胀挂钩债券后(之前曾停发4年),下月会再推历来第8批iBond。而且,保证息率仍然维持2厘,发行量更有机会由去年的150亿元,进一步增至200亿元,让更多人“受惠”。
量宽致利率似有还无
虽然近期市场不断炒美国通胀重燃,但到美国真正加息,以至香港跟随(视乎流入本港的资金是否减少),相信仍有2年或以上,因此,在未来2至3年,银行存款息率高极有限。我相信,iBond可能会是大家唯一既稳阵又“高息”的选择。
正如上日的文章所说,iBond已不是新鲜事物,刚好10年前,即2011年时,政府首次推出iBond,之后连续多年都有推出,总共发行过6批iBond。但2017年之后几年,利息慢慢回升,加上通胀升温,市场对于“低息”的iBond不太感兴趣,因此,政府也暂停发行iBond。
但去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到环球经济大受打击,各国央行都透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令利率降至似有还无。虽然说,量宽导致大量热钱流入股市,我们大可将资金投入股市,回报可能更高,但股市的波幅未必人人都能接受,加上退休人士也不太适宜过分投入股市,因此,政府持续推出有保证回报的iBond,实在是一项德政。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政府动用了大量储备去抗疫,今时加码发行iBond集资,并用所得的资金去投资,一来可以刺激经济,二来可以保留更多储备作为弹药,可谓一举多得。
不过,我始终认为,iBond的发行量仍然太少。事实上,由2011第1批iBond发行起,连续6批iBond都只发行100亿元,本港市民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分到2或3手,即2万或3万元,实在是杯水车薪。
事实上,除了第1批之外,其余几批iBond的认购额都维持大约300亿元左右,即是说,发行额至少要达到300亿元才能满足需求。过去几批iBond的认购反应和最高获配手数见附表。
长持变短炒无可厚非
过去几次,我都有参与认购,但最多的一次也只能分到3手,因此,去年我在上市首日就沽出了,大约赚3%,即是大约1年多一点的利息。换句话说,本来应该持有至到期的iBond,我都变了短炒。
事缘去年我的经纪行主动告知,可以免费兼免息借几万元给我抽iBond,之前不用入钱,抽到之后才付钱,再加上100元手续费便可。再者,他们可以替我安排保证回购。即是刚才我说,上市首日可以即沽的意思。今年我已经收到通知,今次可以免息借4万元。
姊妹们,我明白,iBond本来是应该用来长持的投资工具,但由于僧多粥少,每人可以分到的实在太少,用来短炒也变得无可厚非和无可奈何。我希望,政府能够在今年最多推200亿元的基础上,逐步增加iBond的发行额,以满足港人对稳健兼相对高息保守投资工具的需求。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