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4-01-05 16:24:29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前系主任及荣休教授。
西方政客及媒体唱衰中国经济不是新鲜之事,近年他们的一条战线是夸大中国的债务问题,意欲使人感到中国政府及社会皆欠债累累,无力偿还,经济崩溃可期。但若看他们的论述,除了数据误导外,亦反映他们在经济概念及中国国情的掌握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近月人民银行新任行长潘功胜对中国债务问题,有权威性的厘清。其实只要检视人民银行定期发布的统计数据,也可对了解中国债务的实况大有益处。不是说中国完全没有债务问题,而是西方媒体所言,似是病入膏肓之人反而对患上普通感冒之人指手划脚,说他们快要死了。
中国政府债 与美性质大不同
先弄清一些事实。债务有分政府债与民间债务,两者要分别讨论。政府总共欠债多少,要先看看用什么口径,即包括什么在内。例如新加坡政府的欠债率极高,2022年达GDP的167.8%,但我们并不用太理会新加坡政府会否爆煲,原因是新加坡有中央公积金,政府把源源不绝的公积金借入,用以投资赚取回报,再支付公积金的利息。又例如香港金管局发行了1.25万亿港元的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占了香港GDP差不多近半,但此种债务是用来调节金融市场的,随时有力还债,不会构成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债务只占GDP的50%,远低于美国及日本。(iStock)
中国2023年11月,据人民银行的资料及国际货币基金的口径,政府共发行了60.6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占2022年GDP的50%。这笔债中,中央政府的欠债约2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1%),地方政府约欠35万亿元人民币(GDP的29%)。这是否危险?可作一些跨国比较。美国联邦政府欠债28.75万亿美元,地方政府欠3.26万亿美元,共32.01万亿美元,占2022年GDP的124.8%,远高于中国的50%。若是与日本政府欠债等于GDP的241%相比,中国仍未够资格被称为高欠债国。
项目投资回报比例 需关注
上文提过,不同口径定义的欠债可得到不同结果。若用最宽的口径,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或许大至GDP的87%,这样一来,中央加上地方政府的欠债便高达GDP的108%,似可与美国争锋。这种比较也是误导的。中国地方政府的欠债与美国联邦政府的欠债性质上颇有不同,中国地方政府借来的钱大多用于投资建设,有实物支持,将来也可带来回报,若回报够高,借得愈多愈好。美国联邦政府的不同,它借来的钱是要应付今天的消费开支,用掉了便没有了,借得太多,容易无力偿还。两者的差别,不可不察。
这并不表示地方政府债的高企可以完全不管。过去十多年,地方政府财政上失去不少自主权,富裕省份的收入,不少要上缴,支持中央及低收入省份。收入被取走一部分,开支却不易减少,地方政府的开支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它们在基建等公益事业上有大量投资,有些回报不是太好,例如在荒山野岭上开路,要很久才有收益。有些则人民得到方便,经济得到开发,社会回报很高,但政府本身并不一定能收取到多少收益,那么从政府的角度看,便是入不敷支,要亏本了。
地方政府开支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值得留意。(iStock)
另一些则不但社会回报高,政府也可收回足够的资金,不用亏损,这当然是较理想的情况。香港填海造地不但能带来庞大的社会收益,政府靠卖地取得的资金,亦可合理估计超过建设成本,正是此种社会与政府回报皆不错的例子。但内地未必每个项目都能达此标准,如何保证政府自己能在投资项目上取回付出的成本,亟需关注。
除了政府欠债外,尚有民间欠债。据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11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365.77万亿元人民币,减去了60.6万元亿人民币政府债券,仍有305.17万亿元人民币,占2022年GDP的252%。这数字代表着政府以外的欠债,当中包括家庭债务与企业债务,家庭债务大部分应来自房产的按揭。美国的社会融资(政府以外)是多少?2023年第三季,住户及非牟利机构共欠19.752万亿美元,非金融企业欠21.184万亿美元,共占GDP的161%,比中国的低。
民间储蓄率高 非债务高企
这并不表示中国民间(住户加企业)的债务过高!要知道,中国的储蓄率高达GDP的45%,与新加坡是叮当马头,这么庞大的新增资本如何注入经济体中?中国的股市不算发达,大部分的资金只能通过存入银行,再被住户借来买房子或企业借来投资。因债务融资是住户及企业得到资金的主要方法,所以中国的债务必不会低,但这些钱借来是用作投资而不是消费用掉的,所以远为安全。但当然投资要注意成本效益,若像某些地产企业般过度扩张,借了钱给它们则风险大矣。所以问题不在债务的大小,而在投资是否审慎。
中国居民储蓄率高达GDP的45%。(iStock)
另一点也要指出,一个国家倘无外债,若借款人共借了10亿元,那么同一国家内的债主便必曾借出过10亿元,这笔钱是他们的资产财富。中国外债远低于美国,是自己借钱给自己,安全得多。
(本文原载于1月5日《香港经济日报》)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