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07-07 15:01:39
1936年生,1956年开始写作及编辑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后改名《九十年代》)总编辑28年。50多年来不间断地在报刊写小品文和政论,编辑和写作均秉持忠于自己、质疑权贵、就事论事、不怕独持异见的原则。近年有《细味人生100篇》《阅读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书。
怎样才能抗拒对死亡的恐惧?《一路笑到挂的生死哲学课》的作者介绍十九世纪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ren Kierkegaard)的看法,他认为要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经历死亡。他说,人类所有抗拒死亡的努力全是徒劳无功。要达到永生唯一的路,就是自行把对“无”(nothingness)的恐惧消化掉。
再来看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对死亡有什么话要说。叔本华写道:“死亡对个人而言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理应要对自己的死无感”。
对死亡无感?这位大叔,你可真会安慰人。快、快来个对死亡无感的相关笑话。
欧列过世了,他的妻子丽娜请当地的报社发讣闻。报社柜台的男子表达慰问之后,便问丽娜想对欧列说些什么。
丽娜说:“你就写‘欧列死了’”。
男子觉得很困惑,说:“就这样?你对欧列一定还有其他想说的吧?你们一起生活了五十年,还有了儿孙。如果是担心费用的问题,我们前八个字免费。”
“那好,”丽娜说:“那你写‘欧列死了,船只出售’”。
这不是对自己的死亡无感,而是与他生活了五十年妻子对他的死亡无感。若想到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死亡都无感的话,那么是不是也要如叔本华所说,“我们理应要对自己的死无感”呢?
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学者对死亡则采取正面迎击的态度。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认为唯有对死亡感到不安,人类才不会落入“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沙特(Jean-Paul Sartre)则要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死亡,他说:只有像一口钉这种本来就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会对死亡感到不安。
“一分钟阅读”推介书籍
《一路笑到挂的生死哲学课:哈佛哲学家用幽默剖析生与死的一切》
作者:托马斯·凯瑟卡以及丹尼尔·克莱恩
由创意市集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94.4)李怡主持的《一分钟阅读》。该节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并存载于港台网站(rthk.hk)。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