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国文史哲学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国戴维德基金会(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亜殊慕莲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导赏员,足迹遍及外国及香港拍卖场、博物馆。国内宋代窑址考察团顾问,对宋瓷硏究独具心得。曾师从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现时为多个国内外私人收藏机构顾问。
关于所谓清代老翡翠,我已经多次撰文指出绝大部分在市场上流通的所谓清代老翡翠,都是名副其实的B+C货,但几乎所有所谓清代老翡翠的拥有者,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锲而不舍地提出不同的论述,试图说服市场:清代老翡翠真实存在之外,还价格便宜,是非常理想的投资工具。
市场上的所谓清代老翡翠,全部不能通过科学检测这一关,因此被定性为B+C货。有货主不服,多次向检测机构交涉,要求检测机构修改检测结果,最终当然是无功而还。
数年前一位内地人带了十一枚翡翠手镯来香港检测。检测之前,货主要求买家支付订金,买家当然不搭理。检测结果出来之后,货主顿时灰头土脸,匆匆跑回内地。这种尴尬的事情,最近十年八年经常发生,令到我有点麻木!
一块翡翠是否天然翡翠,即是A货,还是B+C货,是有国际认可标准的。所谓清代老翡翠的拥有者试图改变这一个现实,最终当然是徒劳无功!
最近有人发表一篇文章,一开篇便为其后的论述埋下伏笔,指“《翡翠分级》国家产业标准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主要是针对新坑开采、加工的‘天然未镶嵌及镶嵌磨制抛光翡翠的分级规则’。在2010年以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坑口开采、加工的翡翠制品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量化指标认证体系。因此,《翡翠分级》标准未必完全适用于民国以前加工制作的老坑翡翠制品的检测与认证!”
天然翡翠手鈪 香港保禾利
之后又说“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翡翠制品常采用过酸炖蜡的工艺方式来优化翡翠表层的色泽。这种制程使用的是虫蜡,属于有机物质,会在老翡翠制品表面形成结晶化的有机物保护膜。这种传统翡翠加工技术只是改善了翡翠表面的呈色特征,并没有改变翡翠制品的内部结构,过去被业界认可为A货范畴。然而,按照《翡翠分级》标准的考量,这些老翡翠制品被降低为B货或C货。”这是胡说八道!清代和民国时期有没有用过酸炖蜡的工艺方式来优化翡翠表层的色泽已无从稽考。就算有,也不会对检测结果构成任何影响。检测机构用红外线、显微镜辅助观察翡翠内部结构有没有受到破坏,即是漂白(Bleaching)、有没有外来填充物环氧树脂,即是上色(Colouring)。如果有,说什么也没有用,即是B+C货。更何况,附在翡翠表面的虫蜡可以随时抹去,货主为什么不这样做,还他们手上的翡翠一个清白?说到底,他们手上的所谓清代老翡翠,全部是用现代高压煲灌色的,根本就不可能清除!
北京故宫藏清光绪御制翡翠九狮盖炉
最后又说“现代检测技术对老翡翠的检测结果往往不理想。有报导称,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在现代机器检测下,99%会显示出是B货。”以上这些说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当然是想对普罗大众进行潜移默化:通过不了国检的皇家翡翠是真正的极致美,晶莹剔透的水嫩靓丽,使人欲罢不能,传闻中的龙石种翡翠,都是清代翡翠代名词!收藏佩戴皇家翡翠的人都是有福之人,再过去,或许我们不被理解,但在未来,我们必将璀璨明亮!
撰稿人除了在文末留下电话,还自称是翡翠收藏道路的一盏明灯!至于读者们信不信他,我想读者们自有判断,不用我多费唇舌!
顺带一提,清代翡翠存在于国内各个大型博物馆,尤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翡翠摆件、首饰,全部是名副其实清代老翡翠。另外,拍卖市场间中也会出现一些清代老翡翠拍品,这些拍品大部分可以通过检测,不能通过的,便是现代B+C货,并不存在所谓“过酸炖蜡的工艺方式来优化翡翠表层的色泽”这回事!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