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国文史哲学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国戴维德基金会(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亜殊慕莲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导赏员,足迹遍及外国及香港拍卖场、博物馆。国内宋代窑址考察团顾问,对宋瓷硏究独具心得。曾师从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现时为多个国内外私人收藏机构顾问。
在我二十多三十年的古董文物买卖生涯中,唯一令我损手烂脚的高古瓷便是哥窑!
众所周知,哥窑的窑址到现在还是不知道在哪里,烧造年代更是扑朔迷离,有人说是宋,有人说是元,莫衷一是,因此出现很多推测。
哥窑的外貌有没有一个标准,是很多哥窑收藏家、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问。一般而言,哥窑的釉色不是米白便是灰白,或者介乎两者之间。天青色釉的便归类为南宋官窑。哥窑的最大特征是全器布满所谓“金丝铁线”的开片。
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元/明哥窑花口盘”,估价300,000-500,000港元,最终以8,800,000港元成交!当时不同的买家不断出价推高落槌价,是否意味着拍品是“大开门”的宋哥或元哥?
拍品的开片并没有“金丝铁线”特征,好像与收藏圈的一贯认知不符,圈足也略嫌太粗。那么,8,800,000港元的成交价是不是天价?香港苏富比指拍品是“德国驻华领事Max Müller(1867–1960)旧藏,其先后驻任上海、武汉。此拍品于1905年至1908年间购于上海现任藏家于1992年购自Max Müller女儿I. Müller- Doertenbach(1909–2011)”。如果这个来源属实,无疑是会替拍品的真实性加分的。
元/明哥窑花口盘 香港苏富比
2024年3月21-22日纽约佳士得拍卖一只“南宋/元哥窑葵口盘”最终以约13,400,000港元拍出。这一只葵口盘曾经在2004年、2012年、2015年三度在佳士得上拍,并且被许多大行收藏,其中就包括了姚昌复、史蒂芬·琼肯三世、千秋庭,最终落入临宇山人手中。
南宋/元哥窑葵口盘 纽约佳士得
这一件临宇山人旧藏与上述香港苏富比的拍品最大的分别,在于它是用支钉烧的和“金丝铁线”的特征比较明显,釉光、釉色也比较令人信服。
哥窑青瓷葵口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哥窑,主要是博物馆,尤其是两岸的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便藏有一只用圈足立烧的哥窑葵口盘。此盘与香港苏富比的拍品类似,可能因此为香港苏富比的买家增加一点信心。拍品以8,800,000港元成交,绝非偶然!
哥窑的前世既然这么复杂,面貌又不清晰,鉴定哥窑便有一定的困难。后仿哥窑一般比较厚重,釉面玻璃质感比较强烈,缺乏明显的皮壳。正品的胎色一般是浅灰或深灰色,后仿的往往是白胎或米黄色胎。我认为一头栽进哥窑的世界之前,要多看传世品,否则将明、清、民国的仿品看成南宋、元的传世品,蒙受损失的只会是自己!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