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www.etnetchina.com.cn
 时尚艺术古董投资秘笈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抵押艺术品?艺术品金融不为人知的内幕
费吉
作者:费吉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0-09-22 12:37:36

作者介绍

中国文史哲学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国戴维德基金会(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亜殊慕莲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导赏员,足迹遍及外国及香港拍卖场、博物馆。国内宋代窑址考察团顾问,对宋瓷硏究独具心得。曾师从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现时为多个国内外私人收藏机构顾问。

   最近十年八年,中国大陆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艺术品金融。这种新兴的融资渠道,简单地说是将艺术品抵押给银行或财务机构贷款,与抵押楼宇贷款相似,问题是楼宇不会是假的,借贷人断供,银行可轻易将楼宇没收拍卖,收回成本;艺术品市场却是假货充斥,艺术品鉴定并不容易,尤其是书画。借贷人不还钱,银行或财务机构唯一收回成本或获利的渠道只有将抵押品送拍卖一途,就算抵押品是真的,也不一定成功拍出或拍出一个理想价钱;如是假的,更会血本无归。既然艺术品金融风险这么高,为什么还有银行或财务机构参与其事?个中当然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王雪涛  花卉四屏   来源:上海元贞

估价800,000-1,200,000人民币

2017年成交价:5,520,000人民币


   今年9月22日,上海元贞的中国书画专场将会拍卖335件书画作品,据说其中六十多件是艺术品金融框架之下的抵押品。这批拍品抵押给那些金融机构,拍卖公司没有说,受委托大力宣传的艺术媒体也没有透露,只是强调这些拍品的估价仅仅是市场价格的2至3成,有意捡漏的买家不妨买买买。


   这件事透着一点蹊跷,因为其中很多抵押品是名家作品。这些名家作品进入拍卖市场相对容易,成功拍出的机会亦比较高。原货主选择不送拍,却抵押给金融机构,收回市价2至3成的贷款,随后“断当”,令自己在价格方面蒙受损失,于理不合。再说,金融机构不将这批“断当”的抵押品送去一线的拍卖公司拍卖,谋求合理回报,却将它们送去一间二三线的拍卖公司拍卖,不禁令人怀疑金融机构与拍卖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艺术媒体强调这一批抵押品的拍卖一定不会出现恶意顶价的情况,因为金融机构收回成本已经心满意足,没有任何动力去顶价。艺术媒体的说话当然不可信。商业机构每做一椿买卖都会追求最高的利润,不会眼白白让普罗大众以估价将抵押品买走。金融机构纵使不会恶意顶价,也会与拍卖公司协商,将底价Reserve提高,令到出席拍卖会竞拍的买家吃不到仙丹(捡漏)。


吴湖帆  行书七言联  来源:上海元贞

估价250,000-350,000人民币

2017年成交价:862,500人民币


   这一起拍卖亦非常耐人寻味。艺术媒体强调“艺术金融的藏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几年前经过线下大拍的市场检验,而在作为金融抵押品的时候,机构还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因此,这样的藏品在真伪和质量上要比起其他藏品更有保证”。艺术媒体的说话永远以自身和雇主的利益为先,因此并不可信。大拍出现假拍、拍假的事并不新鲜,亦是众人皆知的事。金融机构有没有对书画作品在真伪方面的把关能力,我认为没有。中国大陆的金融机构连黄金抵押品究竟是真是假也搞不清楚,被一帮骗子骗去以百亿元计的金钱,何况书画这么具争议性的项目!当然这是个别事件,但甚多金融机构内部普遍存在利益输送、贪腐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抵押品的“所有权”问题。拍卖公司并没有明言拍品的“所有权”是否已经厘清、法律程序是否已经完成,因此,参与这一场拍卖的竞拍者最好还是问明白拍卖公司关于“所有权”的问题,无谓令到自己给人利用,空欢喜一场!


   我在想,这一批抵押品会不会是金融机构一早以贱价卖给关连的第三方,再由第三方送拍?拍品拍得好价钱,相关人士全部分红,就算抵押品以底价Reserve成交,第三方投资方也不会蒙受金钱损失。这不是阴谋论。十年八年前有中间人找我,跟我说某银行有一批瓷器抵押品“断当”,可以成本价卖给我,再由我将抵押品送到他们指定的拍卖公司拍卖,所有扣除成本后的利润由双方瓜分。我怀疑是一个骗局,没有理会。


   此文上载之时,正是这一批六十多件抵押品拍卖之日。这批抵押品最终能否顺利拍出,以什么价钱拍出,我拭目以待。

分享:
返回古董投资秘笈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2020-09-28 15:50:32艺术品金融這種新型騙術若然坐大,危害無窮,誠然,它也是這四十年來許多盲動者手持了假品,心知不妙后期待了許久的一種散貨救命方法,
    不單指大陸,香港的一些人早就在不余余力地推廣,更有腦袋"靈光"者走在了更前面,只是鼓動信眾參予上課聽講"經文"都賺得了不少錢。
    總之,"艺术品金融"市場實為假貨的第二次重生市場。
    [回 复]
  • 2020-09-24 10:46:44作者回复:
    2020-09-22 13:34:43

    还是沦为一些人操控获利的工具

    [回 复]
  • 2020-09-22 13:34:43还是沦为一些人操控获利的工具[回 复]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