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3-02 11:14:36
中国文史哲学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国戴维德基金会(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亜殊慕莲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导赏员,足迹遍及外国及香港拍卖场、博物馆。国内宋代窑址考察团顾问,对宋瓷硏究独具心得。曾师从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现时为多个国内外私人收藏机构顾问。
今季纽约亚洲艺术周的佳士得“琼肯珍藏重要中国艺术”Important Chinese Art from the Junkunc Collectiom专场,将会拍卖一件名为“周孔尊”的青铜器。拍卖目录指这件青铜器曾是乾隆皇帝的收藏品,当年断代为周朝器物,收录于他下令编著的《西清古鉴》。
这一件青铜器由琼肯三世家族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收藏至今,一直的断代都是依从《西清古鉴》。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亦即是人们习以为常叫春秋战国的时代。将“周孔尊”断代为西周当然一定错,因为“周孔尊”(壶)的器型明显是春秋战国流行的器型,而错金银工艺在西周还未出现;绳纹。饕餮铺首却常出现于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如将“周孔尊”断代为东周,有没有问题?
周孔尊
Source/ 纽约佳士得
佳士得的专家除了不认为“周孔尊”是周朝之物,还将它的铸造年代推迟至早明至早清,真是有趣得很!更加有趣的是一间艺术媒体的写手跟着起哄,指“周孔尊”是“清宫断代错了2,000年的一件青铜器”、“天子也有被坑时”,很明显是完全接纳佳士得的专家的断代。
周孔尊上的铭文
Source/ 纽约佳士得
我讲过很多次,鉴定一件古代青铜器的真假最主要看锈和侵蚀痕迹Patina and Encrustation,其次是判断器型、纹饰、铭文是否符合当代风格,再其次是细察铸造工艺(范线、垫片等等)。“周孔尊”器的表面带锈,表示“周孔尊”曾经入土一段长时间。如佳士得专家的断代没有错,即是说在明代有人命工匠铸造了一件充满春秋战国风格的“周孔尊”作为陪葬品,而在清代被无意中发掘出来,令到乾隆皇帝和当朝一众大臣摆了一个大乌龙,以为是周朝之物。佳士得专家的鉴定、推断在逻辑上是否成立?
“周孔尊”如佳士得的专家所言是明代之物,但并没有入土。我不禁问锈从何来?在自然环境之中长出来,还是后造假锈?如是假锈,以明朝的工艺和知识水平,当时谁懂得造假锈骗倒乾隆皇帝和当时的青铜器专家?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带铭文的,如“周孔尊”的“大尊彝”“孔作父己”这种明显是商、西周风格的铭文,我没有见过。我怀疑这便是佳士得的专家一笔抹杀“周孔尊”是周朝器物之主要原因!
明代错金三足鼎
Source/ V&A Museum
宋至明错金银盉
Source/ V&A Museum
古代青铜器全部是用青铜合金(主要是铜、锡、铅)铸造的,明代的仿古青铜器主要是用黄铜,也有用青铜合金铸造的,但成份不一样,铸造方法也可能大不相同,应用的技术可能是失蜡法,并非模铸。无论如何,明代仿古青铜器全部都是装饰品或赏玩之物,与古代青铜器作为陪葬品或祭祀用的礼器的功能大相径庭!
基于上述原因和传世明代青铜器左证,我认为“周孔尊”铸造于明代的可能性是零!那么,它的铸造年代是何时?我没有看过实物,因此只能做一回“隔空鉴定”。咦,如此操作我岂非也是“纸上专家”!?
毫无疑问,七字铭文“大尊彝”“孔作父己”除了并不可解,亦是商周风格的铭文,与春秋战国的“周孔尊”器型并不匹配;铭文的笔划亦非常之粗糙,不似是随器铸出来,似是后刻出来的。器表的锈和侵蚀痕迹,我看不出是假的。错银图案未见类似著录,在图案表面亦不见任何锈迹,我因此怀疑错银图案是后加的。
换句话说,“周孔尊”本是素身,是春秋战国之物,而错银图案和七字铭文却是乾隆朝之前后加的。
我的“隔空鉴定”是不是绝对准确?在没有上手实物之前,我不会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隔空鉴定”一定准确。但必须强调的是,佳士得的专家将“周孔尊”断代为明,我认为值得商榷!
难道不能直接用现代科技检测吗?春秋战国和明代还是相差挺远的